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2 PPP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3 PPP模式选择方法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4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综合管廊的属性 | 第22-23页 |
2.1.1 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22页 |
2.1.2 准经营性 | 第22-23页 |
2.1.3 可销售性 | 第23页 |
2.2 PPP的定义和分类 | 第23-33页 |
2.2.1 PPP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2 与PPP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24-26页 |
2.2.3 PPP模式分类 | 第26-31页 |
2.2.4 本文采用的PPP模式内涵界定 | 第31-33页 |
2.3 PPP模式应用于综合管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6页 |
2.3.1 全生命周期整合程度 | 第33页 |
2.3.2 风险识别与分配 | 第33-34页 |
2.3.3 绩效导向与鼓励创新 | 第34页 |
2.3.4 潜在竞争程度 | 第34页 |
2.3.5 政府机构能力 | 第34页 |
2.3.6 可融资性 | 第34-36页 |
3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初步选择与比较 | 第36-48页 |
3.1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初步选择 | 第37-38页 |
3.1.1 综合管廊项目特点 | 第37页 |
3.1.2 政府采用PPP模式的目的 | 第37页 |
3.1.3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初识别 | 第37-38页 |
3.2 初步选择的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比较分析 | 第38-48页 |
3.2.1 综合管廊PPP项目的主要参与者 | 第38-39页 |
3.2.2 初步选择的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运作方式 | 第39-43页 |
3.2.3 初步选择的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差异分析 | 第43-45页 |
3.2.4 初步选择的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私有化程度 | 第45-48页 |
4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48-60页 |
4.1 影响综合管廊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48-50页 |
4.1.1 主体投资 | 第49页 |
4.1.2 所有权归属 | 第49-50页 |
4.1.3 运营收入来源 | 第50页 |
4.2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0-55页 |
4.2.1 项目性质特征 | 第50-51页 |
4.2.2 预期运营收益 | 第51页 |
4.2.3 市场环境 | 第51-52页 |
4.2.4 政府能力及预期 | 第52-54页 |
4.2.5 社会资本资源能力 | 第54-55页 |
4.3 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55-60页 |
4.3.1 基于OWA算子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6页 |
4.3.2 可拓物元评价 | 第56-60页 |
5 实证分析 | 第60-70页 |
5.1 西安市综合管廊项目Ⅱ标段PPP模式选择 | 第60-65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60页 |
5.1.2 PPP模式选择 | 第60-64页 |
5.1.3 模式选择关键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5.2 徐州市新淮海西路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选择 | 第65-70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65页 |
5.2.2 PPP模式选择 | 第65-67页 |
5.2.3 模式选择关键因素分析 | 第67-70页 |
6 政府进行PPP模式选择的相关建议 | 第70-76页 |
6.1 模式选择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70-71页 |
6.1.1 确定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机制 | 第70页 |
6.1.2 营造良好的PPP项目运营政策环境 | 第70-71页 |
6.1.3 加强PPP模式的学习 | 第71页 |
6.2 模式选择时的关键点分析 | 第71-73页 |
6.2.1 引入真正的社会资本 | 第71页 |
6.2.2 补贴方式的选择 | 第71-72页 |
6.2.3 与管线单位合作 | 第72-73页 |
6.3 模式选择后的重点工作分析 | 第73-76页 |
6.3.1 明确政府定位 | 第73-74页 |
6.3.2 不同模式下的绩效监督 | 第74-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2 不足及展望 | 第77-78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7.2.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