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第8-9页 |
二、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三、研究样本 | 第10-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文本分析 | 第13-25页 |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概述 | 第13-15页 |
1.大学生村官制度演进的简要回顾 | 第13页 |
2.大学生村官制度文本的构成 | 第13-14页 |
3.国家层面大学生村官制度文本分析 | 第14-15页 |
(二)2017年各省(市、区)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文本分析 | 第15-18页 |
1.选聘数量及身份 | 第15-16页 |
2.10 省(市、区)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文本简要分析与比较 | 第16-18页 |
(三)自2008年以来江西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的文本分析 | 第18-21页 |
1.选聘数量 | 第18页 |
2.选聘对象资格和条件 | 第18-19页 |
3.待遇保障和培养政策 | 第19-21页 |
(四)2017年四地“村官”选聘公告的文本分析 | 第21-25页 |
1.地区、数量和资格条件等 | 第21-22页 |
2.四地“村官”选聘去向、任职和待遇政策及比较 | 第22-23页 |
3.四地“村官”选聘的实践特征与几点思考 | 第23-25页 |
二、A市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调查 | 第25-35页 |
(一)A市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25-29页 |
1.样本特征的统计性描述与分析 | 第25-27页 |
2.相关行动者态度 | 第27-28页 |
3.事实、认知与偏好 | 第28-29页 |
(二)A市若干位大学生村官的访谈 | 第29-30页 |
1.较低的补贴和缺乏组织性 | 第29-30页 |
2.下不去的村 | 第30页 |
3.驻村见习 | 第30页 |
(三)R镇S村委会N村村民的调查 | 第30-35页 |
1.N村民小组的概述 | 第30-31页 |
2.N村民小组的问卷调查 | 第31-34页 |
3.N村民小组村民的访谈 | 第34-35页 |
三、观察者眼中的A市L镇大学生村官 | 第35-40页 |
(一)A市L镇的大学生村官 | 第35-36页 |
1.数量及选聘年份等 | 第35页 |
2.流动情况 | 第35-36页 |
(二)A市L镇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 | 第36-37页 |
1.选聘去向和任职 | 第36-37页 |
2.作为乡镇工作人员的大学生村官 | 第37页 |
(三)A市L镇的大学生村官的生活 | 第37-40页 |
1.饮食 | 第38页 |
2.住宿 | 第38页 |
3.交通 | 第38-40页 |
四、继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 | 第40-46页 |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困境 | 第40-43页 |
1.选聘方面 | 第40-41页 |
2.去向与任职方面 | 第41-42页 |
3.流动方面 | 第42-43页 |
(二)继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46页 |
1.放宽选聘对象资格和条件 | 第43-44页 |
2.回原籍所在村任职 | 第44页 |
3.构建合理有序的期满流动格局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