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小秦岭山前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及评价与预测研究--以潼关地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综述第9-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1.1 地下水的重要性及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第9页
        1.1.2 地下水来源第9页
        1.1.3 研究区地下水第9-10页
        1.1.4 研究目的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地下水质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水质预测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研究区水质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modflow简介第1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16-20页
    2.1 地理位置第16页
    2.2 地形地貌第16页
    2.3 地质水文第16-18页
        2.3.1 气象第16-17页
        2.3.2 水文地质第17-18页
        2.3.3 研究区土壤类型第18页
    2.4 研究区主要污染源第18-20页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第20-71页
    3.1 样品采集第20-21页
        3.1.1 采样点位置、地下水类型、取样层位第20-21页
        3.1.2 采样方法第21页
    3.2 水质分析第21-22页
        3.2.1 所需实验仪器第21页
        3.2.2 实验方法第21-22页
    3.3 研究区水质测定结果与分析第22-62页
        3.3.1 水质测定结果第22页
        3.3.2 各项指标结果分析第22-56页
        3.3.3 峪道不同断面地下水水质变化第56-62页
    3.4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第62-70页
        3.4.1 研究区水化学类型第62-63页
        3.4.2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第63-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第71-82页
    4.1 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的选择原则第71-75页
        4.1.1 评价方法第71-73页
        4.1.2 评价因子第73-75页
    4.2 评价依据第75-76页
    4.3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结果第76-80页
    4.4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比较第80-81页
    4.5 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预测第82-94页
    5.1 预测区地下水水质预测技术路线第82-83页
        5.1.1Modflow水质预测理论基础第83页
    5.2 预测点的选取第83-84页
    5.3 模型建立第84-85页
        5.3.1 参数选定第84-85页
        5.3.2 边界条件第85页
        5.3.3 预测时段选择第85页
        5.3.4 验证参数第85页
        5.3.5 运行模型及可视化输出第85页
    5.4 预测结果分析第85-93页
        5.4.1 预测区结果分析第86-92页
        5.4.2 预测区峪道水质变化第92-93页
    5.5 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学术成果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低碳交通评估及预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火电厂反渗透浓水电解除氨氮及制氯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