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语言素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0.2.1 具体技巧方面 | 第9页 |
0.2.2 语言策略方面 | 第9-10页 |
0.2.3 修辞及语体方面 | 第10页 |
0.2.4 语言面貌方面 | 第10-11页 |
0.2.5 重要人物外交语言方面 | 第11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0.4 关概念的定义及相关阐述 | 第11-16页 |
0.4.1 闻发言人及其制度的定义 | 第11-12页 |
0.4.2 外交部发言人的职责 | 第12-13页 |
0.4.3 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 | 第13-16页 |
第1章 语言素养与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素养 | 第16-20页 |
1.1 语言素养 | 第16-18页 |
1.1.1 语言面貌 | 第16-17页 |
1.1.2 语言策略 | 第17-18页 |
1.1.3 语言风格 | 第18页 |
1.2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素养 | 第18-20页 |
1.2.1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面貌 | 第18-19页 |
1.2.2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策略 | 第19页 |
1.2.3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风格 | 第19-20页 |
第2章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语言面貌 | 第20-34页 |
2.1 华春莹的语音面貌 | 第20-27页 |
2.1.1 声调 | 第21-23页 |
2.1.2 声母 | 第23-25页 |
2.1.3 韵母 | 第25-27页 |
2.2 华春莹的词汇面貌 | 第27-31页 |
2.2.1 以书面语为主的语体色彩 | 第28-29页 |
2.2.2 以中性词为主的感情色彩 | 第29-30页 |
2.2.3 多用缩略词 | 第30-31页 |
2.3 华春莹的语法面貌 | 第31-34页 |
2.3.1 单复句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2.3.2 句类分布情况 | 第32-34页 |
第3章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语言策略 | 第34-49页 |
3.1 表述策略 | 第34-41页 |
3.1.1 语音策略 | 第34-38页 |
3.1.2 词汇策略 | 第38-41页 |
3.2 会话策略 | 第41-49页 |
3.2.1 合作原则的遵循与违背 | 第41-44页 |
3.2.2 语用含糊的使用策略 | 第44-49页 |
第4章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语言风格 | 第49-55页 |
4.1 华春莹语言的民族风格 | 第49-50页 |
4.2 华春莹语言的语体风格 | 第50-51页 |
4.3 华春莹语言的表现风格 | 第51-53页 |
4.4 华春莹语言的个人风格 | 第53-55页 |
第5章 华春莹语言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55-61页 |
5.1 华春莹语言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5.1.1 基本语言素养方面的不足之处 | 第55页 |
5.1.2 语言组织形式的单一 | 第55-56页 |
5.1.3 语言内容的含糊 | 第56-57页 |
5.2 产生原因 | 第57-59页 |
5.2.1 方言语音 | 第57-58页 |
5.2.2 职业要求 | 第58页 |
5.2.3 传统文化 | 第58页 |
5.2.4 个人性格 | 第58-59页 |
5.3 相关思考 | 第59-61页 |
5.3.1 重视语言基础素养的完善 | 第59页 |
5.3.2 打破僵化的语言形式和内容 | 第59-60页 |
5.3.3 完善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机制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