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一) 对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 第15-16页 |
(二) 对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现象的思考 | 第16-17页 |
(三) 城镇化过程中传统农区面对机遇与挑战 | 第17-18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人口流动 | 第18-19页 |
(二) 传统农区 | 第19-20页 |
(三) 城镇化模式 | 第20-21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5-2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创新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29-51页 |
一、 人口流动文献综述 | 第29-39页 |
(一) 国外人口流动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二) 国内人口流动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三)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37-39页 |
二、 城镇化文献综述 | 第39-48页 |
(一) 国外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39-41页 |
(二) 国内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41-47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47-48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48-51页 |
第三章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回顾和展望 | 第51-65页 |
一、 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 第51-54页 |
(一) 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变化 | 第52-53页 |
(二) 我国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 | 第53-54页 |
二、 中国人口流动阶段性与城镇化模式 | 第54-59页 |
(一) 1978-1990 年,人口短距离迁移,小城镇模式为主 | 第55-56页 |
(二) 1991-2000 年,人口长距离迁移,大城市模式为主 | 第56-57页 |
(三) 2001-至今,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 | 第57-59页 |
三、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特点与趋势 | 第59-64页 |
(一)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新特点 | 第59-61页 |
(二) 我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趋势 | 第61-64页 |
四、 本章结语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国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规律及启示 | 第65-81页 |
一、 国外典型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 第65-70页 |
(一) 典型发达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 第65-69页 |
(二) 典型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 | 第69-70页 |
二、 国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经验教训 | 第70-74页 |
(一) 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 | 第70-72页 |
(二)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 | 第72-73页 |
(三) 国外城镇化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 第73-74页 |
三、 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与启示 | 第74-79页 |
(一) 城镇化发展的规律 | 第74-76页 |
(二) 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 第76-79页 |
四、 本章结语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 第81-107页 |
一、 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演化过程 | 第81-85页 |
(一) 河南城乡人口与城镇化率变动情况总览 | 第81-82页 |
(二) 河南城镇化阶段特征 | 第82-85页 |
二、 河南人口流动现状与特点 | 第85-90页 |
(一) 河南人口流动现状 | 第85-88页 |
(二) 河南流动人口特征 | 第88-90页 |
三、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实地调查分析 | 第90-97页 |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 | 第91-92页 |
(二) 河南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征 | 第92-96页 |
(三) 河南人口城乡流动与城镇化的突出问题 | 第96-97页 |
四、 河南省内人口流动的趋势预测 | 第97-105页 |
(一) 常住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 | 第97-98页 |
(二) 城镇常住人口趋向于流向中心城市 | 第98-99页 |
(三) 人口向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流动趋势明显 | 第99-105页 |
五、 本章结论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07-129页 |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实地调查分析 | 第107-118页 |
(一)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得出”制约因素分析 | 第108-111页 |
(二)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留得下”制约因素分析 | 第111-118页 |
二、 河南人口流动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 第118-126页 |
(一) 指标的选取 | 第118-119页 |
(二) 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三) 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120-126页 |
三、 本章结语 | 第126-129页 |
第七章 河南人口流动下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 第129-141页 |
一、 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认识 | 第129-132页 |
(一)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129-130页 |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 第130-131页 |
(三)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 第131-132页 |
二、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结构 | 第132-135页 |
三、 河南新型城镇化模式 | 第135-141页 |
(一) 河南城镇体系规模结构预判 | 第135-136页 |
(二) 河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预判 | 第136-138页 |
(三) 河南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按照要素流动合理规划与调节 | 第138-141页 |
第八章 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 第141-149页 |
一、 转变城镇化有关的思想观念 | 第141-142页 |
二、 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 第142页 |
三、 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核心都市圈 | 第142-143页 |
四、 规划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 第143-144页 |
五、 按照人口流动格局重新调整市县两级政府所做的规划 | 第144页 |
六、 尽快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 第144-145页 |
七、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排除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 | 第145-149页 |
(一)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拆除农民进城的玻璃门 | 第145-146页 |
(二) 加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46页 |
(三) 提高职工参保率,为农民工进城安居创造条件 | 第146页 |
(四) 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第146-147页 |
(五) 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 第147-14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5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49-152页 |
(一) 河南流动人口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都市圈流动势能明显 | 第149-150页 |
(二) 河南新型城镇化应该优先发展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 | 第150-151页 |
(三) 重点培育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核心城市圈 | 第151页 |
(四) 解决“半城镇化”问题是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 第151-152页 |
(五)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与思想意识等是河南城乡人口流动的制约因素 | 第152页 |
二、 未来展望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