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6-21页 |
1.1.1 重视和加强德育是全球教育和发展的共同话题 | 第16-17页 |
1.1.2 德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之义 | 第17-18页 |
1.1.3 高职人才供给与需求出现瓶颈直接拷问着高职德育 | 第18-19页 |
1.1.4 高职德育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德育任务异常严峻 | 第19-2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3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35-37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35-3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36-37页 |
第2章 德育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37-54页 |
2.1 德育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7-46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德育的理论 | 第37-39页 |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德育的理论 | 第39-43页 |
2.1.3 主体性德育教育理论 | 第43-45页 |
2.1.4 系统论理论 | 第45-46页 |
2.2 德育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46-52页 |
2.2.1 德育 | 第46-47页 |
2.2.2 德育体系 | 第47-51页 |
2.2.3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特征 | 第51-5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形成历程与分析 | 第54-70页 |
3.1 德育体系的历史考察 | 第54-61页 |
3.1.1 德育得以正位阶段 | 第54-55页 |
3.1.2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的理念确立阶段 | 第55-56页 |
3.1.3 德育体系理论与实践模式形成阶段 | 第56-59页 |
3.1.4 德育体系全面推进阶段 | 第59-61页 |
3.2 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4页 |
3.2.1 德育体系缺乏整体性 | 第61-62页 |
3.2.2 德育体系缺少层次性 | 第62-63页 |
3.2.3 德育体系缺乏针对性 | 第63页 |
3.2.4 德育体系缺乏外延性 | 第63-64页 |
3.3 现阶段高职院校德育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4-69页 |
3.3.1 高职德育理念模糊化 | 第64-65页 |
3.3.2 高职院校德育边缘化 | 第65-66页 |
3.3.3 社会道德环境失范化 | 第66-67页 |
3.3.4 高职德育资源非合化 | 第67-68页 |
3.3.5 德育主体因素他律化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整合创新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70-83页 |
4.1 整合创新高职德育体系的目标 | 第70-76页 |
4.1.1 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 第70-71页 |
4.1.2 基本覆盖高职德育教育的全部阶段 | 第71-72页 |
4.1.3 体现我国高职德育教育的特点 | 第72-74页 |
4.1.4 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模式 | 第74-76页 |
4.2 整合创新高职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76-82页 |
4.2.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 领高职德育 | 第76-78页 |
4.2.2 坚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 第78-79页 |
4.2.3 坚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79-80页 |
4.2.4 坚持高职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原则 | 第80-81页 |
4.2.5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第81-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的主要内容 | 第83-115页 |
5.1 德育目标体系的整合 | 第83-88页 |
5.1.1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与分项目标的定位 | 第84-85页 |
5.1.2 高职年级德育目标的分解 | 第85-86页 |
5.1.3 高职德育入口与出口目标的畅通 | 第86-87页 |
5.1.4 学校德育目标与企业德育目标、家庭德育目标的协同 | 第87-88页 |
5.2 德育内容体系的整合 | 第88-94页 |
5.2.1 实行德育五要素的分层式施教 | 第89-90页 |
5.2.2 开展价值观义利观与经济伦理教育 | 第90-91页 |
5.2.3 强化基础道德教育和底线道德教育 | 第91-92页 |
5.2.4 贯穿实施职业素质及就业创业教育 | 第92-94页 |
5.3 德育途径体系的整合 | 第94-100页 |
5.3.1 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第95-96页 |
5.3.2 加 强高职各专业学科的德育渗透 | 第96-98页 |
5.3.3 营造五育人高职德育工作格局 | 第98-99页 |
5.3.4 统合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网络高职德育资源 | 第99-100页 |
5.4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合 | 第100-106页 |
5.4.1 从灌输式一维方法走向对话式多维方法 | 第101-103页 |
5.4.2 从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 | 第103页 |
5.4.3 实现高职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 | 第103-105页 |
5.4.4 探索知识本位教学法向项目化教学法的转变 | 第105-106页 |
5.5 德育管理体系的整合 | 第106-110页 |
5.5.1 理顺与健全高职德育领导体制 | 第107-108页 |
5.5.2 稳定提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 第108-109页 |
5.5.3 建立完善德育规章制度与德育工作网络 | 第109-110页 |
5.5.4 创建五级监督体系 | 第110页 |
5.6 德 育评价体系的整合 | 第110-113页 |
5.6.1 组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第111-112页 |
5.6.2 丰富立体化的评价内容 | 第112-113页 |
5.6.3 拓展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 第11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的实施机制 | 第115-139页 |
6.1 建立全员化德育体系管理机制 | 第115-123页 |
6.1.1 建立责权分制的德育管理机制 | 第115-116页 |
6.1.2 建立规范化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6-121页 |
6.1.3 建立多元德育经费保障体系 | 第121-122页 |
6.1.4 创新高职德育科研管理模式 | 第122-123页 |
6.2 建立具有合力效应的德育体系协调机制 | 第123-128页 |
6.2.1 加强学校企业家庭的德育合力建设 | 第123-124页 |
6.2.2 加强德育阵地的合力建设 | 第124-126页 |
6.2.3 强化德育施教主体的合力作用 | 第126-127页 |
6.2.4 创新德育载体的合力交互 | 第127-128页 |
6.3 建立五育人德育体系工作机制 | 第128-133页 |
6.3.1 教书育人体系化 | 第129-130页 |
6.3.2 管理育人规范化 | 第130页 |
6.3.3 服务育人人性化 | 第130-131页 |
6.3.4 生产育人特色化 | 第131-132页 |
6.3.5 环境育人主题化 | 第132-133页 |
6.4 建立德育体系自律机制 | 第133-137页 |
6.4.1 建立学生德育自律组织强化主体意识 | 第134页 |
6.4.2 依托党团组织形成个性教育与培养的良好氛围 | 第134-135页 |
6.4.3 利用社团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教育 | 第135-136页 |
6.4.4 建立自我管理与评价的德育成长档案 | 第136-13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