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5-4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35页 |
1.3.1 园区系统形成与发展动因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3.3 生态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28-33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33-3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35-3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5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40-42页 |
2 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42-65页 |
2.1 两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 第42-46页 |
2.1.1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 | 第42-44页 |
2.1.2 “两型”理念对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发展的要求 | 第44-46页 |
2.2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46-48页 |
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8-51页 |
2.4 清洁生产与共生理论 | 第51-54页 |
2.4.1 清洁生产理论 | 第51-52页 |
2.4.2 工业共生理论 | 第52-54页 |
2.5 耗散结构理论 | 第54-55页 |
2.6 国外生态工业园建设实践 | 第55-64页 |
2.6.1 国外生态工业园典型实践 | 第55-58页 |
2.6.2 各国生态工业园实践特征比较分析 | 第58-63页 |
2.6.3 国外经验对我国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启示 | 第63-6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3 我国工业园的创业现状及转型动因分析 | 第65-88页 |
3.1 工业园的前期创业及其动因简析 | 第65-71页 |
3.1.1 工业园的两次创业实践 | 第65-67页 |
3.1.2 工业园前期创业的动因分析与评述 | 第67-71页 |
3.2 “二次创业”基础上的生态化转型 | 第71-73页 |
3.3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动因模型构建 | 第73-76页 |
3.3.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生态效率思想 | 第73-74页 |
3.3.2 模型的构建及解析 | 第74-76页 |
3.4 对动力因素的评价:排序与分层 | 第76-87页 |
3.4.1 评价方法的确立 | 第76-77页 |
3.4.2 评价的具体实施流程 | 第77-83页 |
3.4.3 评价结果的获得及讨论 | 第83-85页 |
3.4.4 动力因素内部相互关系分析 | 第85-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4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88-105页 |
4.1 转型的基石:主体或要素间关系的协调 | 第88-90页 |
4.2 转型的基本路径及机制界定 | 第90-91页 |
4.2.1 生态化转型的基本路径:“点-线-面”三步骤 | 第90页 |
4.2.2 转型机制的内涵界定 | 第90-91页 |
4.3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过程机制 | 第91-98页 |
4.3.1 基础性过程子机制 | 第91-93页 |
4.3.2 临界条件机制 | 第93-98页 |
4.4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实现机制:基于Logistic方程 | 第98-102页 |
4.5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保障机制 | 第102-10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5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评价 | 第105-131页 |
5.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105-108页 |
5.1.1 单一比值法 | 第105-106页 |
5.1.2 综合模型法 | 第106-107页 |
5.1.3 评价方法评述与选择 | 第107-108页 |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评价 | 第108-124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8-115页 |
5.2.2 方法设计及具体实证 | 第115-122页 |
5.2.3 结果的分析与进一步讨论 | 第122-124页 |
5.3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评价 | 第124-129页 |
5.3.1 传统DEA模型的改进 | 第124-125页 |
5.3.2 指标选择与实证测度 | 第125-129页 |
5.4 对基于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 第129-13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159页 |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构方程模型 | 第131-133页 |
6.2 理论模型的确立:各类影响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关系 | 第133-135页 |
6.3 若干待验假设的提出 | 第135-141页 |
6.4 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检验 | 第141-148页 |
6.4.1 问卷设计与说明 | 第141-143页 |
6.4.2 调查对象确立 | 第143-145页 |
6.4.3 数据的整理及检验 | 第145-148页 |
6.5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148-156页 |
6.5.1 初始模型的构建 | 第148-149页 |
6.5.2 对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149-153页 |
6.5.3 调整一次后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第153-155页 |
6.5.4 待验假设的验证情况 | 第155-156页 |
6.6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与说明 | 第156-15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7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实现:生态化改造 | 第159-176页 |
7.1 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总体思路 | 第159-160页 |
7.2 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具体策略 | 第160-166页 |
7.2.1 企业层面的改进:清洁技术应用及文化培育 | 第161-162页 |
7.2.2 工业体系的调整:工业共生网络的构建 | 第162-164页 |
7.2.3 园区管理系统的优化 | 第164-165页 |
7.2.4 园区外部环境的营造与改善:地方政府的支持 | 第165-166页 |
7.3 例子:湘潭九华工业园的生态化改造策略 | 第166-175页 |
7.3.1 企业层面的改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 第167-168页 |
7.3.2 工业体系调整:构建和培育生态产业链 | 第168-173页 |
7.3.3 园区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与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 | 第173-17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76-182页 |
8.1 总结 | 第176-180页 |
8.2 研究的展望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96页 |
附录1: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动因调查问卷 | 第196-199页 |
附录2:工业园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199-2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