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济阳坳陷中生界储层特征分析及测井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4页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9页
    1.2 国内外火山岩测井评价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目前取得的成果第13-14页
第二章 中生界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技术第14-32页
    2.1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14页
    2.2 研究区储层特征分析第14-17页
    2.3 不同岩性测井响应差异第17-24页
        2.3.1 测井曲线功能简述第18-19页
        2.3.2 岩性识别方法概述第19-20页
        2.3.3 分地区分岩性测井响应差异剖析第20-24页
    2.4 图版法识别储层岩性第24-25页
    2.5 胜利东部探区中生界储层识别汇总第25-27页
    2.6 成像测井资料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第27-31页
    2.7 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中生界溶蚀风化壳识别与裂缝储层识别第32-42页
    3.1 火成岩裂缝型储层识别及评价第33页
    3.2 基于测井资料划分裂缝发育层段第33-39页
        3.2.1 基于常规测井的裂缝识别方法第33-36页
        3.2.2 基于成像测井的裂缝识别方法第36-39页
    3.3 基于渗透性分析的储层定性划分方法第39-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综合处理第42-53页
    4.1 火成岩的储集特征第42-45页
        4.1.1 储集空间类型第42页
        4.1.2 储集物性的控制因素第42-45页
    4.2 孔隙度模型第45-49页
        4.2.1 碎屑岩孔隙度计算模型第45-46页
        4.2.2 火成岩储层孔隙度模型第46-47页
        4.2.3 裂缝孔隙度计算方法第47-49页
    4.3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49-50页
        4.3.1 渗透率影响因素第49-50页
        4.3.2 渗透率计算方法第50页
    4.4 饱和度模型第50-52页
    4.5 单井综合分析第52-53页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第53-54页
    5.1 结论第53页
    5.2 建议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药品快速检验近红外数据库网络平台技术开发的相关探讨性研究
下一篇:下扬子黄桥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