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说明 | 第9-10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及评价 | 第10-12页 |
(一) 房屋拆迁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1页 |
(二) 城市房屋拆迁公民参与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2页 |
(三) 整体评价 | 第12页 |
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目的:被拆迁人合法利益的满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14-23页 |
一、城市房屋拆迁的公共事务性 | 第14-15页 |
二、城市房屋拆迁现状描述:以三个典型事件为切入点 | 第15-16页 |
(一) 对江西宜黄拆迁事件的说明 | 第15页 |
(二) 对湖南嘉禾拆迁事件的说明 | 第15-16页 |
(三) 对山西朔州强拆事件的说明 | 第16页 |
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一) 补偿范围争议 | 第16-17页 |
(二) 补偿标准争议 | 第17-18页 |
(三) 房屋评估争议 | 第18页 |
(四) 安置补偿争议 | 第18-19页 |
四、城市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9-23页 |
(一) 体制性原因:政府与开发商的合谋导致其权利滥用 | 第19-20页 |
(二) 机制性原因:缺乏沟通机制 | 第20-21页 |
(三) 最根本的原因: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满足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参与的依据分析 | 第23-30页 |
一、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参与的理论依据分析 | 第23-27页 |
(一) 直接理论依据分析 | 第23-25页 |
(二) 间接理论依据分析 | 第25-27页 |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参与的规范依据分析 | 第27-30页 |
(一) 宪法规范依据分析 | 第27-28页 |
(二) 行政法规范依据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实现 | 第30-37页 |
一、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1页 |
(一) 组织化参与的内涵 | 第30页 |
(二)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1页 |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组织架构 | 第31-33页 |
(一) 自治委员会 | 第31-32页 |
(二) 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社会组织 | 第32-33页 |
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运行 | 第33-37页 |
(一) 民主协商机制 | 第34页 |
(二) 矛盾化解机制 | 第34-35页 |
(三) 全程公开监督机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公民组织化参与的具体应用 | 第37-43页 |
一、拆迁准备阶段 | 第37-38页 |
(一) 公民组织化参与的组织架构 | 第37页 |
(二) 前期准备工作 | 第37-38页 |
二、拆迁安置规划阶段 | 第38-41页 |
(一) 参与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 | 第38-40页 |
(二) 参与评估机构的选择并对评估过程予以监督 | 第40页 |
(三) 采用模拟拆迁的方式,拆迁权由被拆迁人决定 | 第40-41页 |
(四) 签订协议后的公示 | 第41页 |
三、拆迁实施及完善阶段 | 第41-43页 |
(一) 监督执行搬迁安置方案 | 第41页 |
(二) 注意信息披露与矛盾预警 | 第41-42页 |
(三) 安置回访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一、中文著作类 | 第45-46页 |
二、外国译著 | 第46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46-48页 |
四、学位论文 | 第48-49页 |
五、网络文献类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