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一) 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二) 关于小学语文常见教学设计理念的研究 | 第10-12页 |
(三)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四) 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及读写一体化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序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第17-24页 |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 第17-19页 |
(一) “读写一体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二) “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形式 | 第18-19页 |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一) “读写一体化”符合语文学习迁移原理 | 第19页 |
(二) “读写一体化”符合语文阅读心理过程 | 第19页 |
三、“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应用价值 | 第19-20页 |
(一)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积极性 | 第19-20页 |
(二) 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 第20页 |
四、“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20-24页 |
(一) “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20-21页 |
(二) “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具体设计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24-31页 |
一、学习者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学习者读写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24-27页 |
(二) 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第27-28页 |
二、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察的分析 | 第28-29页 |
(一) 语文课堂教学观察 | 第28页 |
(二) 语文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 第28-29页 |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 第29-31页 |
(一) 课程标准分析及启示 | 第29页 |
(二) 教材内容分析及启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以《桂花雨》为例 | 第31-41页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第31页 |
(一)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 第31页 |
(二)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具体教学目标设计——《桂花雨》 | 第31页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第31-32页 |
(一) “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 | 第31-32页 |
(二) 根据“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确定教学内容——《桂花雨》 | 第32页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第32-39页 |
(一) 练笔导入,积累材料 | 第32页 |
(二)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 第32-33页 |
(三) 检查词句,理清大意 | 第33-34页 |
(四) 精读课文,读写一体 | 第34-39页 |
(五) 整体感知,总结手法 | 第39页 |
(六) 拓展阅读,练习巩固 | 第39页 |
四、教学评价设计 | 第39-41页 |
(一) 教学评价的对象 | 第39-40页 |
(二) 教学评价的方式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及反思——以《桂花雨》为例 | 第41-53页 |
一、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 | 第41-46页 |
(一) 教学设计的实施对象 | 第41页 |
(二) 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 第41-46页 |
二、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以《桂花雨》为例 | 第46-51页 |
(一) 调查分析 | 第46-49页 |
(二) 成效分析 | 第49-50页 |
(三) 问题分析 | 第50-51页 |
三、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反思 | 第51-53页 |
(一)构建序列化的积累体系 | 第51页 |
(二)构建读写一体训练体系 | 第51-52页 |
(三)构建多元化的作文评价体系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附录一 | 第57-58页 |
附录二 | 第58-59页 |
附录三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