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 ·我国饮用水源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18页 |
| ·我国饮用水源水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 ·饮用水源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2-18页 |
| ·饮用水源水的处理现状 | 第18-23页 |
| ·微污染水源的水质特征 | 第18-19页 |
| ·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 第19页 |
| ·强化常规处理技术 | 第19-22页 |
|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技术 | 第22-23页 |
| ·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 | 第23页 |
|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现状总结和展望 | 第23页 |
| ·高铁酸钾的特性 | 第23-25页 |
| ·晶体结构及稳定性 | 第23-24页 |
| ·强氧化性 | 第24-25页 |
| ·优异的混凝与助凝特性 | 第25页 |
| ·无害性 | 第25页 |
| ·高铁酸盐的氧化还原分解机理 | 第25-26页 |
| ·高铁酸钾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第26-28页 |
| ·去除水中污染物 | 第26-27页 |
| ·用于杀菌消毒 | 第27页 |
| ·用于除藻 | 第27-28页 |
| ·用于脱味除臭 | 第28页 |
| ·用于去除浊度、色度 | 第2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28-31页 |
| ·酚类化合物的处理现状 | 第28-29页 |
| ·高铁酸盐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现状 | 第29-30页 |
|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处理现状 | 第30-31页 |
| ·高铁酸盐对微污染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现状 | 第31页 |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1-33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本课题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3-39页 |
| ·实验方案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及药剂 | 第33-34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主要药剂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 ·苯酚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 ·COD_(Mn) 的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 ·Cu(II)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 ·Cr(Ⅵ)的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高铁酸钾同时去除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u(II)的研究 | 第39-4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氧化段pH 值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氧化时间的影响 | 第41页 |
| ·絮凝段pH 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 ·絮凝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 ·反应机理分析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高铁酸钾同时去除微污染水中苯酚和Cr(Ⅵ)的研究 | 第45-5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氧化段pH 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氧化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絮凝段pH 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絮凝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高铁酸钾对微污染水中Cu(II)和Cr(Ⅵ)协同去除作用的研究 | 第51-5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高铁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氧化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氧化段pH 值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絮凝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絮凝段pH 值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相关问题讨论 | 第59-63页 |
| ·高铁酸盐氧化-絮凝同时去除有机物和重金属是微污染水处理的新方法 | 第59-61页 |
| ·目前微污染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 ·微污染水处理的新思路——高铁酸盐氧化-絮凝法 | 第60-61页 |
| ·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 第61-63页 |
| ·Cu(II)的存在对苯酚和COD_(Mn) 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1页 |
| ·Cr(Ⅵ)的存在对苯酚和COD_(Mn) 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Cu(II)、Cr(Ⅵ) 和苯酚(COD_(Mn))三者之间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 ·建议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
| 本实验实验装置及主要仪器(附图)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