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污泥与污泥中的重金属处理现状及技术进展 | 第13-25页 |
·污泥概述 | 第13-15页 |
·污泥的来源 | 第13页 |
·污泥对环境的影响与危害 | 第13-15页 |
·污泥处理与处置 | 第15-19页 |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与处置现状 | 第15-18页 |
·各种污泥处置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19页 |
·污泥中重金属概述 | 第19-21页 |
·污泥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20页 |
·污泥土地利用的重金属危害 | 第20-21页 |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 | 第21页 |
·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技术 | 第21-25页 |
·生物淋滤法 | 第21-22页 |
·化学方法 | 第22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22-23页 |
·植物的修复作用 | 第23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23-24页 |
·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方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5-29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5-26页 |
·课题来源 | 第26-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生物淋滤法概述 | 第29-45页 |
·生物淋滤的概念 | 第29页 |
·生物淋滤法采用的主要微生物及其生物学特征 | 第29-33页 |
·弱嗜酸硫杆菌 | 第30-31页 |
·嗜酸硫杆菌 | 第31-33页 |
·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机理 | 第33-37页 |
·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 | 第33-35页 |
·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累积与吸附作用 | 第35-37页 |
·两种主要硫杆菌去除重金属的作用机理 | 第37-38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去除重金属的主要作用机理 | 第37-38页 |
·氧化硫硫杆菌去除重金属的主要作用机理 | 第38页 |
·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污泥的类型与浓度 | 第38-39页 |
·底物类型 | 第39页 |
·重金属的种类与浓度 | 第39-40页 |
·温度 | 第40页 |
·pH 值 | 第40页 |
·氧化还原电位(ORP) | 第40-41页 |
·O_2浓度 | 第41页 |
·CO_2浓度 | 第41-42页 |
·抑制因子 | 第42页 |
·生物淋滤法的优越性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试验污泥性质分析及微生物的培养 | 第45-53页 |
·污泥样品 | 第45-46页 |
·污泥样品的来源 | 第45页 |
·污泥样品预处理 | 第45-46页 |
·污泥消解 | 第46页 |
·污泥性质分析 | 第46-51页 |
·污泥含固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污泥pH 值的测定 | 第47页 |
·污泥中主要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的测定及分析 | 第48-50页 |
·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测定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微生物的培养 | 第51-53页 |
·氧化硫硫杆菌(T.thiooxidans)的驯化与培养 | 第51-52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T.ferrooxidans)的驯化与培养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不同菌种对生物淋滤过程的影响 | 第53-65页 |
·实验准备 | 第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测定方法 | 第5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A、B 两组污泥样品中硫细菌的形态 | 第54页 |
·污泥淋滤过程中体系pH 值的变化 | 第54-56页 |
·污泥淋滤过程中体系ORP 值的变化 | 第56-57页 |
·污泥淋滤过程中Cu、Zn、Cd 去除效果 | 第57-63页 |
·污泥中TN、TP、TK 的变化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