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三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耦合脱氮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关于三维电极生物膜脱氮工艺的研究第12-14页
        1.2.2 关于硫自养脱氮工艺的研究第14-15页
        1.2.3 关于三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联合脱氮工艺的研究第15页
        1.2.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深度脱氮处理领域的应用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1 3BER-S 运行特性研究第17页
        1.3.2 3BER-S 影响因素的研究第17页
        1.3.3 3BER-S 中生物膜种群及表观形态特征分析第17页
        1.3.4 不同运行条件对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的影响研究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第19-21页
    2.1 实验装置第19-20页
    2.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第20页
    2.3 反应器的启动方法第20-21页
第3章 3BER-S 耦合脱氮工艺运行特性研究第21-29页
    3.1 3BER-S 的工作原理第21-22页
    3.2 3BER-S 工艺运行特性研究第22-27页
        3.2.1 TN 去除率第22-23页
        3.2.2 平衡系统 pH 能力第23-25页
        3.2.3 NO_2~--N 积累情况第25-26页
        3.2.4 3BER-S 耦合系统中硫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定量分析第26-27页
    3.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4章 3BER-S 耦合脱氮工艺影响因素研究第29-47页
    4.1 碳氮比的影响第29-34页
        4.1.1 碳氮比对 3BER-S 脱氮效率的影响第29-31页
        4.1.2 基于 3BER-S 运行数据的脱氮机理分析第31-33页
        4.1.3 碳氮比对 3BER-S 出水 pH 的影响第33-34页
    4.2 电流的影响第34-40页
        4.2.1 电流对 3BER-S 的 TN 和 NO3--N 去除率的影响第35-36页
        4.2.2 电流对 3BER-S 的出水中 NH_4~+-N 和 NO_2~--N 积累量的影响第36-39页
        4.2.3 电流对 3BER-S 的出水中 SO_4~(2-)积累量的影响第39-40页
    4.3 进水 pH 的影响第40-42页
        4.3.1 进水 pH 对 3BER-S 的 TN 去除率的影响第40-41页
        4.3.2 进水 pH 对 3BER-S 的出水 pH 的影响第41-42页
    4.4. HRT 的影响第42-45页
        4.4.1 HRT 对 3BER-S 的 TN 及 NO_3~--N 去除率的影响第42-44页
        4.4.2 HRT 对 3BER-S 的 TN 去除负荷的影响第44页
        4.4.3 HRT 对 3BER-S 出水 SO_4~(2-)积累量的影响第44-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3BER-S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表观形态特征第47-55页
    5.1 3BER-S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7-51页
        5.1.1 实验方法第47-48页
        5.1.2 3BER-S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第48-51页
    5.2 3BER-S 中微生物的表观形态特征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不同运行条件下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多样性研究第55-73页
    6.1 样品采集第55页
    6.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6.3 不同运行条件下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的多样性第57-70页
        6.3.1 高碳氮比低电流条件下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分布第57-61页
        6.3.2 低碳氮比低电流条件下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分布第61-64页
        6.3.3 低碳氮比高电流条件下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分布第64-70页
    6.4 碳氮比对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的影响第70页
    6.5 电流对 3BER-S 中反硝化菌群的影响第70-71页
    6.6 3BER-S 的脱氮机理分析第71页
    6.7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装载机液压驱动系统研究
下一篇:臭氧预处理对污水二级出水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层形成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