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臭氧预处理对污水二级出水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层形成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1页
        1.1.1 膜分离技术第14-15页
        1.1.2 膜材料的分类第15-16页
        1.1.3 水处理领域膜技术第16-19页
        1.1.4 膜污染定义及分类第19-20页
        1.1.5 水处理中超滤膜污染第20-21页
    1.2 研究进展第21-34页
        1.2.1 EfOM 产生的膜堵塞机理第21-22页
        1.2.2 溶液环境条件(Ca~(2+)和 NaCl)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22-24页
        1.2.3 EfOM 亲疏水性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24页
        1.2.4 膜材料性质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24-26页
        1.2.5 传统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26-28页
        1.2.6 臭氧预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第28-34页
    1.3 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第34-38页
        1.3.1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3.2 研究意义第35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35-3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设计第38-44页
    2.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2.1.1 二级出水第38页
        2.1.2 膜材料第38-39页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39-41页
        2.2.1 臭氧氧化装置及过程第39-40页
        2.2.2 超滤装置及过程第40-41页
    2.3 实验分析方法及测试仪器第41-44页
        2.3.1 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测定第41-42页
        2.3.2 紫外吸收值(UV254)第42页
        2.3.3 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第42页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42-43页
        2.3.5 衰减全发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ATR-FTIR)第43页
        2.3.6 接触角测定仪(Drop Shape Analyzer)第43页
        2.3.7 凝胶色谱法(GPC)第43-44页
第3章 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的超滤性能和膜污染机制研究第44-54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44-45页
        3.2.1 EfOM 和 NOM 中的腐殖酸分离第44-45页
        3.2.2 超滤装置与过程第45页
        3.2.3 水质分析方法第45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5-53页
        3.3.1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对 EfOM 截留效果的影响第45-47页
        3.3.2 经超滤膜截留后 EfOM 分子量分布(MWD)的变化第47-49页
        3.3.3 经超滤膜截留后 EfOM 荧光特性的变化第49-52页
        3.3.4 EfOM 在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机制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EfOM 分布形态对臭氧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效能的影响第54-74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55-56页
        4.2.1 EfOM 三种分布形态的划分方法及过程第55-56页
        4.2.2 臭氧氧化装置及过程第56页
        4.2.3 超滤装置及过程第56页
        4.2.4 分析方法第56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6-71页
        4.3.1 不同 EfOM 分布形态在超滤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第56-57页
        4.3.2 臭氧氧化后三种分布形态 EfOM 的 DOC 和 UV254的变化第57-60页
        4.3.3 臭氧预氧化对颗粒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缓解作用第60-62页
        4.3.4 臭氧预氧化对胶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缓解作用第62-64页
        4.3.5 臭氧预氧化对溶解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缓解作用第64-66页
        4.3.6 膜表面污染物分析第66-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5章 溶液环境条件对臭氧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效能的影响第74-90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74-75页
        5.2.1 臭氧氧化装置及过程第74页
        5.2.2 超滤装置及过程第74-75页
        5.2.3 CaCl2和 NaCl 的添加过程第75页
        5.2.4 分析方法第75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5-88页
        5.3.1 Ca~(2+)对臭氧氧化缓解颗粒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75-77页
        5.3.2 Ca~(2+)对臭氧氧化缓解胶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77-80页
        5.3.3 Ca~(2+)对臭氧氧化缓解溶解态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80-82页
        5.3.4 离子强度(以 NaCl 计)对臭氧氧化缓解膜污染的影响第82-86页
        5.3.5 膜表面污染层观测第86-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6章 EfOM 亲/疏水性对臭氧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效能的影响第90-104页
    6.1 引言第90页
    6.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90-91页
        6.2.1 EfOM 的亲/疏水性分离第90-91页
        6.2.2 臭氧氧化装置及过程第91页
        6.2.3 超滤装置及过程第91页
        6.2.4 分析方法第91页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1-102页
        6.3.1 亲/疏水性 EfOM 在超滤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第91-93页
        6.3.2 臭氧预氧化对亲/疏水性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93-94页
        6.3.3 臭氧预氧化对亲/疏水性 EfOM 产生的膜污染可逆性的影响第94-96页
        6.3.4 Ca~(2+)和 NaCl 对亲水性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96-98页
        6.3.5 Ca~(2+)和 NaCl 对疏水性 EfOM 产生的膜污染的影响第98-99页
        6.3.6 膜表面污染层观测第99-102页
    6.4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7章 膜材料性质对臭氧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效能的影响第104-118页
    7.1 引言第104页
    7.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104-105页
        7.2.1 臭氧氧化装置及过程第104页
        7.2.2 超滤装置及过程第104页
        7.2.3 分析方法第104-105页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05-117页
        7.3.1 膜材料亲/疏水性对超滤处理二级出水膜污染的影响第105-108页
        7.3.2 膜截留分子量对超滤处理二级出水膜污染的影响第108-110页
        7.3.3 膜截留分子量对臭氧氧化缓解膜污染的影响第110-113页
        7.3.4 膜表面污染层观测第113-117页
    7.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三维电极生物膜与硫自养耦合脱氮工艺研究
下一篇:石化区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估及其对周边居民内暴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