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3.1 地域/地域文化 | 第11页 |
1.3.2 豫/豫东地区 | 第11-12页 |
1.3.3 农村/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12-14页 |
1.4 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新农村规划设计综合性研究 | 第17-27页 |
2.1 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 第17-18页 |
2.1.1 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分析 | 第17-18页 |
2.1.2 新农建设的目标 | 第18页 |
2.2 现行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 第18-20页 |
2.2.1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内容[6] | 第18-19页 |
2.2.2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1] | 第19-20页 |
2.3 新农村规划设计实践分析 | 第20-27页 |
2.3.1 我国新农村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第20-24页 |
2.3.2 国外同类型村镇建设的启示 | 第24-26页 |
2.3.3 经验与教训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的价值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 第27-35页 |
3.1 地域文化对当代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27-31页 |
3.1.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3.1.2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 第29-31页 |
3.2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 | 第31-35页 |
3.2.1 再现 | 第31页 |
3.2.2 变异 | 第31-33页 |
3.2.3 隐喻 | 第33页 |
3.2.4 象征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豫东乡村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 第35-55页 |
4.1 豫东地区乡村概况 | 第35页 |
4.2 豫东地区乡村聚落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4.2.1 聚落的构成要素 | 第35-39页 |
4.2.2 聚落的空间布局 | 第39-41页 |
4.2.3 聚落的整体风貌特征 | 第41-42页 |
4.3 豫东地区乡村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 第42-51页 |
4.3.1 宅院平面布局 | 第42-45页 |
4.3.2 结构与功能 | 第45-47页 |
4.3.3 外观与装饰 | 第47-49页 |
4.3.4 室内外陈设 | 第49-50页 |
4.3.5 喜好与禁忌 | 第50-51页 |
4.4 豫东地区乡村非物质文化特征分析 | 第51-55页 |
4.4.1 民俗活动 | 第51-53页 |
4.4.2 生活习惯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豫东地区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 | 第55-69页 |
5.1 规划设计 | 第55-60页 |
5.1.1 村域形态 | 第55-56页 |
5.1.2 空间布局 | 第56-58页 |
5.1.3 交通组织与道路空间设计 | 第58-60页 |
5.1.4 整体风貌控制 | 第60页 |
5.2 建筑设计 | 第60-69页 |
5.2.1 豫东新农村住宅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 | 第60-61页 |
5.2.2 豫东新农村住宅的外观设计 | 第61-62页 |
5.2.3 联排住宅设计 | 第62-64页 |
5.2.4 多层住宅设计 | 第64-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