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城市绿地 | 第13-14页 |
1.3.2 城市开放空间 | 第14页 |
1.3.3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框架、内容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特征及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2.1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特征 | 第20-31页 |
2.1.1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空间尺度 | 第20页 |
2.1.2 不同尺度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空间结构 | 第20-24页 |
2.1.3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进程 | 第24-28页 |
2.1.4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主要生态作用 | 第28-31页 |
2.2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2.2.1 大地景观论 | 第31-32页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2-33页 |
2.2.3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 第33-34页 |
2.2.4 绿道理论 | 第34-35页 |
2.2.5 启示 | 第35-36页 |
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36-43页 |
3.1 伦敦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 第36-38页 |
3.1.1 规划内容 | 第36-37页 |
3.1.2 规划评价 | 第37-38页 |
3.2 武汉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 第38-40页 |
3.2.1 规划内容 | 第38-39页 |
3.2.2 规划评价 | 第39-40页 |
3.3 绍兴县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 第40-42页 |
3.3.1 规划内容 | 第40-41页 |
3.3.2 规划评价 | 第41-42页 |
3.4 经验与启示 | 第42-43页 |
4 生态目标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 第43-76页 |
4.1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的原则 | 第43-44页 |
4.1.1 保护与改造有机统一 | 第43-44页 |
4.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 第44页 |
4.1.3 功能复合原则 | 第44页 |
4.2 宏观层面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 第44-59页 |
4.2.1 守住底线,划定生态控制线 | 第44-49页 |
4.2.2 碳氧平衡,保证安全绿量 | 第49-53页 |
4.2.3 建设体系,构建城市宏观生态网络 | 第53-57页 |
4.2.4 资源共享,连接区域绿道网、区域绿心 | 第57-59页 |
4.3 中观层面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 第59-71页 |
4.3.1 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及整治 | 第59-60页 |
4.3.2 维护河流生态廊道完整的“水景树”生态格局 | 第60-64页 |
4.3.3 将重要景观格局战略点建设为生态公园 | 第64-68页 |
4.3.4 将农田融入城市,改善热岛及通风 | 第68-70页 |
4.3.5 连接与渗透相结合,扩展局部网络 | 第70-71页 |
4.4 微观层面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 第71-74页 |
4.4.1 增加单位面积绿量 | 第71-72页 |
4.4.2 保护及扩大绿化面积 | 第72-73页 |
4.4.3 种植乡土植物 | 第73-74页 |
4.4.4 生态修复 | 第74页 |
4.5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的实施策略 | 第74-76页 |
4.5.1 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 第74页 |
4.5.2 部门协作、公众参与 | 第74-75页 |
4.5.3 建立系统的实施保障机制 | 第75-76页 |
5 实例验证: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 | 第76-96页 |
5.1 研究区域综合概况 | 第76-80页 |
5.1.1 研究区域与两型背景 | 第76-77页 |
5.1.2 先导区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77-79页 |
5.1.3 先导区绿色开放空间规划生态目标 | 第79-80页 |
5.2 先导区宏观层面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对策 | 第80-84页 |
5.2.1 先导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确立 | 第80-81页 |
5.2.2 建设有利于碳氧平衡的空间格局 | 第81-82页 |
5.2.3 构建绿色生态网络 | 第82-84页 |
5.2.4 与长株潭区域绿心的衔接 | 第84页 |
5.3 先导区中观层面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对策 | 第84-90页 |
5.3.1 划定山林地、湿地保护线及缓冲区 | 第84-86页 |
5.3.2 发挥河流水景树体系对城市的串联作用 | 第86-88页 |
5.3.3 建设以点带面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 | 第88-89页 |
5.3.4 将农田规划在城市组团之间 | 第89页 |
5.3.5 绿廊渗透实现引湖入城、引山入城 | 第89-90页 |
5.4 先导区微观层面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对策 | 第90-94页 |
5.4.1 乔冠结合、立体绿化 | 第91-92页 |
5.4.2 生态驳岸以及湿地人工浮岛 | 第92-93页 |
5.4.3 长沙乡土植物为主、外来物种为辅 | 第93-94页 |
5.5 先导区绿色开放空间生态规划的实施保障策略 | 第94页 |
5.5.1 法制建设,完善管理 | 第94页 |
5.5.2 加强宣传,舆论监督 | 第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1.1 生态保护优先、城镇开发为辅 | 第96页 |
6.1.2 从生态设计到设计生态 | 第96页 |
6.1.3 构建网络、重点突出、融入区域 | 第96-97页 |
6.2 创新点 | 第97页 |
6.3 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