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 声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综合商业街声景观综述 | 第16-29页 |
2.1 城市综合商业街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商业街 | 第16页 |
2.1.2 城市商业步行街 | 第16-17页 |
2.1.3 城市综合商业街 | 第17页 |
2.2 声景观的理念 | 第17-20页 |
2.2.1 声景观的概念及范畴 | 第17-18页 |
2.2.2 声音各要素的解析 | 第18-19页 |
2.2.3 声景观的理念 | 第19-20页 |
2.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20-22页 |
2.3.1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 第20页 |
2.3.2 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 | 第20-21页 |
2.3.3 环境心理学 | 第21-22页 |
2.4 声景观与噪声的关系 | 第22页 |
2.5 声景观的评价与设计 | 第22-27页 |
2.5.1 声景观评价 | 第22-23页 |
2.5.2 相关领域的一些评价量 | 第23-26页 |
2.5.3 声景观设计 | 第26-27页 |
2.6 城市综合商业街声景观研究的重要性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柳巷综合商业街声景观调查研究 | 第29-45页 |
3.1 研究对象现状概况 | 第29-34页 |
3.1.1 柳巷声景观现状 | 第29-31页 |
3.1.2 柳巷街区现状 | 第31-34页 |
3.2 调查研究的内容 | 第34页 |
3.3 调查研究的方法 | 第34-35页 |
3.5 研究对象的物理测量 | 第35-40页 |
3.5.1 测点的布置 | 第35-37页 |
3.5.2 物理测试过程 | 第37页 |
3.5.3 物理测试结果统计 | 第37-39页 |
3.5.4 物理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6 “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 | 第40-45页 |
3.6.1 李克特量表与调查问卷 | 第40-41页 |
3.6.2 城市综合商业街声景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 第41-45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统计和数据分析 | 第45-65页 |
4.1 实地踏勘 | 第45-50页 |
4.1.1 声景的特征和构成分析 | 第45-47页 |
4.1.2 声景的声源分析 | 第47-50页 |
4.2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总结 | 第50-51页 |
4.3 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 第51-60页 |
4.3.1 各种声音的好感度及协调度 | 第51-57页 |
4.3.2 影响主观评价的因素的调查 | 第57-58页 |
4.3.3 声舒适度的调查 | 第58-60页 |
4.4 柳巷综合商业街管理人员的访问调查 | 第60-61页 |
4.5 声音对周围住户的影响 | 第61-63页 |
4.6 声景观的整体性评价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声景观的改善和设计 | 第65-72页 |
5.1 声景观设计的理念 | 第65-66页 |
5.1.1 声景观的设计手法 | 第65页 |
5.1.2 柳巷综合商业街声环境定位 | 第65-66页 |
5.2 降噪设计 | 第66-67页 |
5.2.1 降噪设计是声景设计的基础 | 第66页 |
5.2.2 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 第66-67页 |
5.2.3 降低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 第67页 |
5.3 各种类型的声景改善和设计 | 第67-69页 |
5.3.1 风声的运用 | 第68页 |
5.3.2 水声的创造 | 第68页 |
5.3.3 人工声的应用 | 第68-69页 |
5.3.4 生活声、历史文化声的保护与利用 | 第69页 |
5.4 商业建筑、小品与声景营造 | 第69-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72页 |
6.2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