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基于CT图像研究聚丙烯纤维高强混凝土不同温度下的内部缺陷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HSC爆裂机理研究第13-14页
        1.2.2 PPHSC高温性能研究第14-16页
        1.2.3 高温后混凝土材料的缺陷变化研究第16-19页
        1.2.4 目前已经展开的混凝土CT试验研究第19-22页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1.4 主要技术难点及创新点第23-24页
        1.4.1 主要技术难点第23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试验方案第24-36页
    2.1 试验原材料第24-28页
        2.1.1 水泥第24页
        2.1.2 矿物掺合料第24-25页
        2.1.3 骨料第25-28页
        2.1.4 外加剂第28页
        2.1.5 聚丙烯纤维第28页
        2.1.6 试验用水第28页
    2.2 PPHSC配合比第28-29页
    2.3 试件设计第29页
    2.4 试验方法第29-33页
        2.4.1 混凝土搅拌成型第29-30页
        2.4.2 加热机制第30-31页
        2.4.3 高温试验现象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6页
第三章 高温后PPHSC的抗压性能研究第36-42页
    3.1 PPHSC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第36-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3.2.1 温度对PPHSC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7-38页
        3.2.2 PPHSC相对质量损失与相对残余抗压强度的关系第38-39页
        3.2.3 掺聚丙烯纤维对PPHSC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2页
第四章 PPHSC X射线CT图像定性分析第42-50页
    4.1 X射线CT技术第42-44页
        4.1.1 X射线的产生第42页
        4.1.2 X射线CT技术的基本原理第42页
        4.1.3 X射线CT技术的优缺点第42-43页
        4.1.4 μCF225FCB高分辨显微CT系统第43-44页
    4.2 PPHSC的X射线CT图像定性分析第44-49页
        4.2.1 X射线CT图像简介第44-46页
        4.2.2 常温下PPHSC的X射线CT图像分析第46页
        4.2.3 高温后聚丙烯纤维的变化第46-47页
        4.2.4 高温后PPHSC的X射线CT图像分析第47-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PPHSC X射线CT图像定量分析第50-64页
    5.1 X射线CT图像二值化第50-53页
        5.1.1 阈值的选取第50-52页
        5.1.2 图像二值化第52-53页
    5.2 PPHSC内部缺陷率演化分析第53-61页
        5.2.1 异常值的判定第53-54页
        5.2.2 PPHSC内部缺陷率的影响因素第54-55页
        5.2.3 代表层对PPHSC内部缺陷率的影响第55-56页
        5.2.4 温度对PPHSC内部缺陷率的影响第56-58页
        5.2.5 PPHSC质量损失与内部缺陷率的关系第58-59页
        5.2.6 PPHSC抗压强度与内部缺陷率的关系第59页
        5.2.7 掺聚丙烯纤维对PPHSC内部缺陷率的影响第59-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六章 PPHSC孔结构分析第64-80页
    6.1 PPHSC孔径尺寸分析第64-70页
        6.1.1 PPHSC平均孔径均值第64-66页
        6.1.2 PPHSC平均孔径最大值第66-68页
        6.1.3 PPHSC平均孔径均值和最大值与强度的关系第68-70页
    6.2 PPHSC孔径分布分析第70-76页
        6.2.1 PPHSC孔隙数量分布第70-72页
        6.2.2 PPHSC孔隙直径分布第72-76页
    6.3 本章小结第76-8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4页
    7.1 基本结论第80-81页
    7.2 展望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综合商业街声景观的初步研究--以太原市柳巷商业街为例
下一篇:基于ARM9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