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的意义 | 第14页 |
1.2 涵洞土压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从平面角度分析 | 第14-17页 |
1.2.2 从三维角度分析 | 第17-18页 |
1.3 高路堤涵洞 | 第18-23页 |
1.3.1 高路堤 | 第18-19页 |
1.3.2 涵洞 | 第19-20页 |
1.3.3 高路堤涵洞 | 第20-21页 |
1.3.4 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1.4 现有计算方法评价 | 第23-3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涵洞土压力平面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6-48页 |
2.1 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简介 | 第36-38页 |
2.1.1 有限元模拟计算的目的 | 第37页 |
2.1.2 数值模拟的影响因素及模拟过程 | 第37-38页 |
2.2 数值计算模型综述 | 第38-40页 |
2.2.1 土体材料模型 | 第38页 |
2.2.2 生死单元 | 第38页 |
2.2.3 土与结构的共同作用—接触单元 | 第38-39页 |
2.2.4 计算参数 | 第39页 |
2.2.5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2.3 矩形沟槽箱型涵洞竖向位移对比 | 第40-42页 |
2.4 矩形沟槽箱型涵洞土压力及土压力系数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2.4.1 涵洞顶部土压力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2.4.2 涵洞顶土压力系数分析 | 第45-46页 |
2.5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路堤涵洞填土位移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62页 |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48-51页 |
3.1.1 模型概况 | 第48页 |
3.1.2 材料参数及单元选取 | 第48-50页 |
3.1.3 模型网格划分 | 第50-51页 |
3.2 刚性地基路堤—涵洞结构体系竖直位移分析 | 第51-58页 |
3.2.1 竖直位移云图分析 | 第51-53页 |
3.2.2 边坡下竖直位移随填土高度变化的分析 | 第53-54页 |
3.2.3 边坡下竖直位移随坡度变化分析 | 第54-56页 |
3.2.4 竖直位移随坡高变化的分析 | 第56-58页 |
3.3 刚性地基路堤—涵洞结构体系水平位移分析 | 第58-60页 |
3.4 软性地基涵洞填土位移分析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路堤涵洞土压力数值模拟分析 | 第62-82页 |
4.1 边坡下洞顶垂直土压力分布情况及土压力系数分析 | 第62-68页 |
4.1.1 刚性地基涵洞顶土压力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4.1.2 刚性地基涵洞顶土压力系数分析 | 第63-67页 |
4.1.3 软性地基涵洞顶土压力分布情况及土压力分析 | 第67-68页 |
4.2 刚基边坡下涵洞顶垂直土压力分析 | 第68-73页 |
4.2.1 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变化 | 第68-70页 |
4.2.2 土压力随坡高的变化 | 第70-71页 |
4.2.3 土压力随坡度的变化 | 第71-73页 |
4.3 路面下涵洞顶垂直土压力系数分析 | 第73-77页 |
4.3.1 土压力系数随坡高的变化 | 第73-75页 |
4.3.2 土压力系数随坡度的变化 | 第75-77页 |
4.4 路面下涵洞顶垂直土压力分析 | 第77-80页 |
4.4.1 土压力随坡高的变化 | 第77-78页 |
4.4.2 路中线处土压力随坡高的变化 | 第78-80页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路堤—涵洞体系土压力的理论计算 | 第82-106页 |
5.1 路中线对应的涵洞顶部垂直土压力分析 | 第82-85页 |
5.1.1 数值计算拟合垂直土压力公式 | 第82页 |
5.1.2 多项式公式与其它土压力计算理论的对比 | 第82-85页 |
5.2 路堤—涵洞结构洞顶垂直土压力公式推导 | 第85-95页 |
5.2.1 涵洞顶纵向各点土压力计算公式 | 第85-90页 |
5.2.2 理论计算结果 | 第90-94页 |
5.2.3 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94-95页 |
5.3 变坡情况涵洞顶纵向各点土压力公式推导 | 第95-103页 |
5.3.1 变坡涵洞顶纵向各点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 | 第95-100页 |
5.3.2 实际涵洞顶纵向各点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 | 第100-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建议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 | 第112-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