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绪论 | 第12-2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四)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 1.社会学视角的社会流动理论 | 第15-16页 |
| 2.心理学视角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7-26页 |
| 1.调查县域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调查学校的选择 | 第18-19页 |
| 3.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19-23页 |
| 4.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6-32页 |
| (一)有关教师流动的现状研究 | 第26-27页 |
| (二)有关教师流动的类型研究 | 第27-29页 |
| (三)有关教师流动的对策研究 | 第29页 |
| (四)有关教师流动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五)有关教师流动的原因研究 | 第30-32页 |
| 三、Y 县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 | 第32-44页 |
| (一)Y 县中小学教育与教师队伍情况 | 第32-33页 |
| (二)Y 县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情况分析 | 第33-44页 |
| 1.20 10-2013 年调研学校的教师流动情况分析 | 第33-41页 |
| 2.20 10-2013 年全县的教师流动情况分析 | 第41-44页 |
| 四、Y 县中小学教师流动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 (一)教师流动前后工作和生活上的变化 | 第44-46页 |
| 1.进城之后,各方面压力都很大 | 第44-45页 |
| 2.进城之后,评职称难度变大 | 第45页 |
| 3.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专业成长等方面不同 | 第45-46页 |
| 4.进城后经济收入少了,也没有奖金 | 第46页 |
| (二)教师流动后的感受与收获 | 第46-48页 |
| 五、Y 县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 第48-58页 |
| (一)客观条件 | 第48-51页 |
| (二)主观愿望 | 第51-55页 |
| 1.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 第51-52页 |
| 2.解决家庭问题 | 第52-54页 |
| 3.追求个人的专业发展 | 第54-55页 |
| (三)学校管理 | 第55-56页 |
| 1.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不同 | 第55-56页 |
| 2.教师科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的不同 | 第56页 |
| (四)行政政策 | 第56-58页 |
| 六、Y 县中小学教师流动原因的理论解释 | 第58-62页 |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 | 第58-60页 |
| (二)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的视角 | 第60-62页 |
| 七、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第62-67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62-65页 |
| (二)研究建议 | 第65-67页 |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一 | 第71-74页 |
| 附录二 | 第74-75页 |
| 附录三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