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桥梁结构温度场的确定 | 第17-34页 |
2.1 温度场定义 | 第17页 |
2.2 影响温度场的若干因素 | 第17-20页 |
2.2.1 年温温度变化 | 第17-18页 |
2.2.2 骤然降温温度变化 | 第18页 |
2.2.3 日照温度变化 | 第18-20页 |
2.3 温度场的有限元解法 | 第20-24页 |
2.3.1 温度场的边值条件 | 第20-21页 |
2.3.2 热平衡条件 | 第21页 |
2.3.3 结点有限子域的热平衡条件 | 第21-22页 |
2.3.4 温度场的离散及温度插值函数的确定 | 第22-24页 |
2.4 温度应力与温度应变的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平面温度应力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24-25页 |
2.4.2 平面温度应变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25页 |
2.4.3 按应力求解平面温度应力问题 | 第25-27页 |
2.5 我国的主要规范 | 第27-30页 |
2.5.1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 第27-29页 |
2.5.2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 | 第29-30页 |
2.6 英国桥梁规范 BS—5400 | 第30-33页 |
2.6.1 桥梁结构有效温度 | 第30-31页 |
2.6.2 桥梁结构温差效应 | 第31-33页 |
2.6.3 桥梁结构温差与桥梁有效温度的组合 | 第33页 |
2.7 日本道路桥梁设计标准(1978)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凤凰三桥钢箱拱温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6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4-35页 |
3.2 拱肋温度场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选择 | 第35-36页 |
3.3 拱肋温度场试验的技术条件和实施方法 | 第36-37页 |
3.4 拱肋顶底板温度场分析 | 第37-41页 |
3.4.1 拱肋顶板温度场分析 | 第37-39页 |
3.4.2 拱肋底板温度场分析 | 第39-41页 |
3.5 拱肋腹板温度场分析 | 第41-44页 |
3.5.1 东侧(近江侧)拱肋腹板温度场分析 | 第41-42页 |
3.5.2 西侧(远江侧)拱肋腹板温度场分析 | 第42-43页 |
3.5.3 东侧与西侧拱肋腹板温度场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3.6 拱肋横向温度场与竖向温度场分布波动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凤凰三桥钢拱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46-64页 |
4.1 钢箱拱温度场分布代表性时刻的选择 | 第46页 |
4.2 代表性时刻的温度分布曲线图 | 第46-51页 |
4.3 腹板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51-60页 |
4.3.1 近江(东侧)右腹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53-55页 |
4.3.2 远江(西侧)右腹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55-56页 |
4.3.3 近江(东侧)左腹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56-57页 |
4.3.4 远江(西侧)左腹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57-58页 |
4.3.5 腹板温度曲线拟合函数系数T0 及α取值规律分析 | 第58-60页 |
4.4 顶板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60-62页 |
4.4.1 近江(东侧)顶板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60-61页 |
4.4.2 远江(西侧)顶板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 | 第61-62页 |
4.4.3 顶板温度曲线拟合函数系数T0 及α取值规律分析 | 第62页 |
4.5 底板温度场分布曲线拟合及规律分析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钢拱温度效应对其预拼至提升合拢过程影响 | 第64-87页 |
5.1 概述 | 第64页 |
5.2 钢箱拱肋从预拼到整体提升合拢经历过程 | 第64-66页 |
5.2.1 阶段一拱肋预拼 | 第64-65页 |
5.2.2 阶段二临时拉索张拉 | 第65页 |
5.2.3 阶段三支架拆除及船上支架脱架 | 第65页 |
5.2.4 阶段四拱肋上船并运至桥位提升位置 | 第65-66页 |
5.2.5 阶段五拱肋整体提升并合拢 | 第66页 |
5.3 温度效应对钢箱拱肋预拼拱顶合拢的影响 | 第66-71页 |
5.3.1 针对钢箱拱肋预拼拱顶合拢段的监测数据 | 第67-70页 |
5.3.2 合拢段测量数据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70-71页 |
5.4 温度效应对钢箱拱肋临时拉索索力确定的影响 | 第71-81页 |
5.4.1 临时拉索索力确定需要解决问题 | 第71-72页 |
5.4.2 临时拉索张拉前钢拱拱脚控制点坐标监测 | 第72-74页 |
5.4.3 利用钢箱拱肋温度效应确定临时拉索索力 | 第74-78页 |
5.4.4 不同温度场作用下对临时拉索索力张拉值及钢拱长度的影响 | 第78-81页 |
5.6 温度效应对钢箱拱肋整体提升合拢的影响 | 第81-85页 |
5.6.1 钢箱拱肋整体提升合拢过程监测 | 第81-83页 |
5.6.2 钢箱拱肋整体合拢所遇问题及其分析解决 | 第83-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凤凰三桥成桥温度效应研究 | 第87-104页 |
6.1 概述 | 第87页 |
6.2 凤凰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6.3 钢箱拱肋系统温度效应研究 | 第89-93页 |
6.4 钢箱拱肋温度梯度荷载效应研究 | 第93-103页 |
6.4.1 按我国《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计算的温度梯度 | 第93-94页 |
6.4.2 按我国《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计算的温度梯度 | 第94页 |
6.4.3 按英国桥梁规范 BS—5400 计算的温度梯度 | 第94-95页 |
6.4.4 按日本道路桥梁设计标准计算的温度梯度 | 第95页 |
6.4.5 按本文钢箱拱肋温度场拟合结果计算温度梯度 | 第95-97页 |
6.4.6 各温度梯度模式作用下钢拱肋及吊杆产生效应 | 第97-10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件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