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社会组织背景 | 第11页 |
1.1.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背景 | 第11-12页 |
1.1.3 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政策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共青团组织购买服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4 创新性及价值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0-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社会组织 | 第20-21页 |
2.1.2 共青团的概念及社会职能 | 第21-22页 |
2.1.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志愿者失灵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1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概况 | 第25-32页 |
3.1.1 眉山市社会组织和共青团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1.2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3.1.3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内容 | 第28-29页 |
3.1.4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运作情况及其效果评价 | 第29-32页 |
3.2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特点 | 第32-34页 |
3.2.1 采用项目申请制的购买方式 | 第32-33页 |
3.2.2 购买资金量少 | 第33页 |
3.2.3 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规模较小 | 第33-34页 |
3.2.4 旨在培育关爱青少年成长 | 第34页 |
第4章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4.1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1.1 规模比例仍然比较低 | 第34-35页 |
4.1.2 实施领域缺乏界定且范围有限 | 第35-36页 |
4.1.3 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 第36页 |
4.1.4 结果评估缺乏量化标准 | 第36页 |
4.2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36-40页 |
4.2.1 认识理念有待提升 | 第36-38页 |
4.2.2 制度标准不够完善 | 第38页 |
4.2.3 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能力不足 | 第38-39页 |
4.2.4 购买程序和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 第39-40页 |
第5章 东部发达地区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实践经验 | 第40-43页 |
5.1 北京市——创新服务平台枢纽型社会组织模式 | 第40页 |
5.2 上海市——制度+平台模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 第40-41页 |
5.3 青岛市——“专业社工+志愿者”公益创投模式 | 第41-42页 |
5.4 相关启示 | 第42-43页 |
第6章 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改进措施 | 第43-48页 |
6.1 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三方责任 | 第43-44页 |
6.1.1 眉山市共青团的责任 | 第43页 |
6.1.2 社会组织的责任 | 第43-44页 |
6.1.3 公众的责任 | 第44页 |
6.2 完善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机制 | 第44-45页 |
6.2.1 优化设计眉山市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流程 | 第44-45页 |
6.2.2 推行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成效量化平台 | 第45页 |
6.3 构建共青团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三位一体监督网络 | 第45-47页 |
6.3.1 共青团的监督 | 第46页 |
6.3.2 法律监督 | 第46页 |
6.3.3 社会监督 | 第46-47页 |
6.4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 第47-48页 |
6.4.1 利用“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加快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平台 | 第47页 |
6.4.2 整合社会供给资源助力社会组织成长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