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0-25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1 心理弹性概述 | 第10-12页 |
1.1.2 心理弹性的研究思想及相关指标 | 第12-15页 |
1.1.3 心理弹性的危险因素——心理虐待 | 第15-18页 |
1.1.4 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弹性变量及其作用机制 | 第18-21页 |
1.1.5 内隐社会认知概述 | 第21-22页 |
1.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5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7-47页 |
3.1 研究一 受心理虐待儿童心理弹性的筛选 | 第27-3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3.1.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1.5 讨论 | 第33-35页 |
3.1.6 结论 | 第35页 |
3.2 研究二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内隐态度 | 第35-40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2.3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2.4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5 讨论 | 第38-39页 |
3.2.6 结论 | 第39-40页 |
3.3 研究三不同弹性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师生、同伴关系认知 | 第40-47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3.3.3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3.3.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5 讨论 | 第44-46页 |
3.3.6 结论 | 第46-47页 |
4 综合讨论 | 第47-49页 |
4.1 社会支持对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积极作用 | 第47页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4.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A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 第54-55页 |
附录 B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评) | 第55-56页 |
附录 C 儿童行为评定表(教师评)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