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特用阔叶树类论文--其他论文

不同保水剂与水氮处理对小桐子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21页
        1.2.1 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调亏灌溉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水氮管理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4 小桐子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5 保水剂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2-23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第26-34页
    2.1 试验地点及材料第26-28页
    2.2 试验设计第28-32页
        2.2.1 试验方法设置第28页
        2.2.2 试验方案第28-30页
        2.2.3 试验参数设置第30-32页
            2.2.3.1 灌溉用水设置第30-31页
            2.2.3.2 氮肥施用第31-32页
            2.2.3.3 保水剂施用第32页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2-33页
    2.4 数据处理工具及方法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形态特征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第34-44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3.1.1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第34-35页
        3.1.2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粗高比、根冠比和壮苗指数的影响第35-37页
        3.1.3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叶面积、基茎截面面积和胡伯尔值的影响第37-39页
        3.1.4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干物质质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第39-40页
    3.2 讨论第40-42页
        3.2.1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生长量和胡伯尔值的影响第40-41页
        3.2.2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粗高比、根冠比和壮苗指数的影响第41-42页
        3.2.3 调亏灌溉对小桐子幼树干物质质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第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不同水肥条件下保水剂处理对小桐子幼树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第44-52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4.1.1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第44-45页
        4.1.2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含水量的影响第45-46页
        4.1.3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的蒸腾量蒸散量的影响第46页
        4.1.4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的干物质质量和蒸散量的影响第46-47页
        4.1.5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7-48页
    4.2 讨论第48-51页
        4.2.1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幼树的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4.2.2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幼树含水量的影响第49页
        4.2.3 不同灌水、施氮及保水剂对小桐子幼树干物质质量、蒸散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9-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第52-60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5.1.1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第52-53页
        5.1.2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根区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第53-54页
        5.1.3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的蒸腾量蒸散量的影响第54页
        5.1.4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干物质质量及总蒸散量的影响第54-56页
        5.1.5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水分利用的影响第56-57页
    5.2 讨论第57-59页
        5.2.1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生长的影响第57页
        5.2.2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根区土壤含水率和蒸散量的影响第57-58页
        5.2.3 不同灌水周期和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小桐子幼树干物质累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8-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4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4页
致谢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附录A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东山地水源涵养林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浙江天童8种常绿乔木树种的叶片生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