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植物多样性 | 第10-12页 |
1.2.2 生态位理论 | 第12-14页 |
1.3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3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2.4 水文特征 | 第16页 |
2.5 土壤特征 | 第16页 |
2.6 植被特征 | 第16-1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3.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17-18页 |
3.2.2 室内试验与鉴定 | 第18-19页 |
3.2.3 指数计算 | 第19-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46页 |
4.1 水源涵养林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特征 | 第20-22页 |
4.2 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分析 | 第22-28页 |
4.2.1 植被恢复阶段各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24-25页 |
4.2.2 植被恢复阶段不同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 | 第25-27页 |
4.2.2.1 草本层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4.2.2.2 灌木层多样性分析 | 第26-27页 |
4.2.2.3 乔木层多样性分析 | 第27页 |
4.2.3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27-28页 |
4.3 群落物种生态位分析 | 第28-41页 |
4.3.1 生态位宽度的分析 | 第28-33页 |
4.3.1.1 乔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28-30页 |
4.3.1.2 灌木层主要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30-32页 |
4.3.1.3 草本层主要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 | 第32-33页 |
4.3.2 生态位重叠的分析 | 第33-41页 |
4.4 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动态变化及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41-46页 |
4.4.1 土壤酸碱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42-43页 |
4.4.2 土壤有机质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43-44页 |
4.4.3 土壤全氮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4.4.4 土壤碱解氮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45-46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6-51页 |
5.1 讨论 | 第46-48页 |
5.2 结论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