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桩基础的作用 | 第10-11页 |
1.1.2 桩基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1.3.2 理论数值研究 | 第14-15页 |
1.4 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难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6 研究内容与总体结构 | 第16-18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2 总体结构 | 第17-18页 |
2 单桩承载机理及侧摩阻与端阻理论综述 | 第18-28页 |
2.1 单桩荷载传递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2.2 单桩承载性状分析方法综述 | 第19-23页 |
2.2.1 弹性理论法 | 第19-20页 |
2.2.2 荷载传递分析法 | 第20-21页 |
2.2.3 剪切变形传递法 | 第21-22页 |
2.2.4 有限单元法 | 第22-23页 |
2.3 单桩沉降计算理论 | 第23页 |
2.4 桩侧摩阻力 | 第23-25页 |
2.4.1 桩侧摩阻力的概念 | 第23-24页 |
2.4.2 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4.3 桩侧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5 桩端阻力 | 第25-26页 |
2.5.1 桩端阻力的概念 | 第25页 |
2.5.2 影响桩端阻力的因素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及实践 | 第28-45页 |
3.0 模型试验的现实意义 | 第28页 |
3.1 模型与模型试验的概念 | 第28-29页 |
3.2 模型试验中的相似理论 | 第29页 |
3.2.1 相似 | 第29页 |
3.2.2 现象相似和几何相似 | 第29页 |
3.3 桩基工程模型试验 | 第29-31页 |
3.3.1 几何相似 | 第30页 |
3.3.2 力学相似 | 第30-31页 |
3.4 单桩室内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页 |
3.4.1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3.4.2 试验方案 | 第31页 |
3.5 填土物理力学性质的量测 | 第31-35页 |
3.6 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35-43页 |
3.6.1 模型桩的制作、桩身应变片的布置 | 第35-37页 |
3.6.2 试验模型箱和加载系统介绍 | 第37页 |
3.6.3 模型试验加载方案 | 第37-39页 |
3.6.4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破坏模式与机理 | 第39-42页 |
3.6.5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设备 | 第42-43页 |
3.7 注意事项 | 第4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室内模型试验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第45-65页 |
4.1 桩身轴力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 桩侧摩阻力的确定 | 第46页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64页 |
4.3.1 荷载—沉降变化曲线 | 第46-50页 |
4.3.2 轴力沿桩身的变化关系 | 第50-53页 |
4.3.3 桩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变化关系 | 第53-56页 |
4.3.4 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关系曲线 | 第56-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单桩极限承载力三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数值模拟 | 第65-84页 |
5.1 有限单元法与 MIDAS/GTS 软件介绍 | 第65-67页 |
5.2 MIDAS/GTS 分析求解的基本组成部分 | 第67-69页 |
5.3 强度折减法在桩基工程中的理论应用研究 | 第69-72页 |
5.3.1 桩基础极限承载力判定存在的问题 | 第69页 |
5.3.2 单桩的极限载荷判定与强度折减法 | 第69-71页 |
5.3.3 不同施工方法的解决措施 | 第71页 |
5.3.4 桩基础强度折减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 第71-72页 |
5.4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 第72-82页 |
5.4.1 模型计算方案 | 第73页 |
5.4.2 土体参数的选取及边界条件的控制 | 第73-74页 |
5.4.3 模型的单元网格划分 | 第74-76页 |
5.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6-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