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结合理论分析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学科交叉与系统综合分析比较法 | 第13页 |
1.4.3 实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5.1 贫困 | 第13-14页 |
1.5.2 农村 | 第14页 |
1.5.3 农村社区含义和特点 | 第14-16页 |
2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及贫困现状、原因分析 | 第16-25页 |
2.1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2.2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特征概况及主要致困因素分析-以六盘山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棉绎乡庙川村为例 | 第18-20页 |
2.2.1 张棉绎乡 | 第18页 |
2.2.2 庙川村 | 第18-20页 |
2.3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特征概况及主要致困因素分析-以四 省藏区卓尼县根沙村为例 | 第20-21页 |
2.3.1 卓尼县 | 第20页 |
2.3.2 根沙村 | 第20-21页 |
2.4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 第21-24页 |
2.4.1 资源匮乏或未有效利用引起主体的生产要素缺乏而致贫 | 第21-22页 |
2.4.2 产业结构单一引起低效率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致贫 | 第22页 |
2.4.3 劳动主体素质低引起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低下而致贫 | 第22-23页 |
2.4.4 领域发展因缺少政策支持致使发展无序而致贫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与国外农村建设发展现状探讨 | 第25-37页 |
3.1 我国农村建设现有的主要扶贫方式 | 第25-28页 |
3.1.1 小规模的救济式扶贫(1949—1978 年) | 第25页 |
3.1.2 以体制改革为主导推动大幅度减贫(1978—1985 年) | 第25-26页 |
3.1.3 以“输血”为主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 年) | 第26页 |
3.1.4 以“造血”为主的攻坚式扶贫(1994-2000 年) | 第26-27页 |
3.1.5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综合性农村“大扶贫”(2001 年以来) | 第27页 |
3.1.6 启示 | 第27-28页 |
3.2 国外农村建设发展实践经验总结 | 第28-29页 |
3.2.1 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及特点-以政府推动的“韩国模式”为例 | 第28页 |
3.2.2 国外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及特点-以农村工业化带动的“德国模式”为例 | 第28-29页 |
3.2.3 启示 | 第29页 |
3.3 我国农村建设主要的发展模式研究 | 第29-32页 |
3.3.1 农村发展模式的分类 | 第29-30页 |
3.3.2 农村发展模式的比较 | 第30-32页 |
3.3.3 启示 | 第32页 |
3.4 适合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 第32-33页 |
3.4.1 优势资源发展战略 | 第33页 |
3.4.2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33页 |
3.5 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村社区 | 第33-35页 |
3.5.1 农业产业化 | 第33页 |
3.5.2 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33-34页 |
3.5.3 三者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3.6 “社区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3.6.1 国外 CDD 项目研究现状 | 第35页 |
3.6.2 国内 CDD 项目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4 农村社区 | 第37-42页 |
4.1 农村社区的功能 | 第37页 |
4.1.1 居民自治功能 | 第37页 |
4.1.2 推动经济生产发展功能 | 第37页 |
4.1.3 社会管理功能 | 第37页 |
4.1.4 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 第37页 |
4.2 农村社区的分类 | 第37-38页 |
4.2.1 一村一社区 | 第37页 |
4.2.2 一村多社区 | 第37-38页 |
4.2.3 多村一社区 | 第38页 |
4.2.4 集中建社区 | 第38页 |
4.3 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 第38页 |
4.4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方法研究 | 第38-42页 |
4.4.1 战略规划 | 第39页 |
4.4.2 整体规划 | 第39页 |
4.4.3 空间规划 | 第39-40页 |
4.4.4 产业规划 | 第40-41页 |
4.4.5 项目规划 | 第41-42页 |
5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47页 |
5.1 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 第42-44页 |
5.2 甘肃省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 第44页 |
5.3 甘肃省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5.3.1 农村社区的范围界定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 | 第44-45页 |
5.3.2 农村基层领导组织素质低、农村社区缺乏能人带动 | 第45页 |
5.3.3 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短缺 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 第45页 |
5.3.4 社区建设未发挥居民主体地位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低 | 第45-47页 |
6 甘肃省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对策研究 | 第47-53页 |
6.1 农村社区的建设划分应注重“自发”型发展 并确定好社区中心的位置 | 第47页 |
6.2 社区自主式发展 不搞大工业 | 第47-48页 |
6.2.1 由社区负责发展资源 | 第47-48页 |
6.2.2 加强社区内部、外部力量的发展 | 第48页 |
6.2.3 发展乡镇小型企业 不搞大工业 | 第48页 |
6.3 社区建设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第48-49页 |
6.4 农村社区需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特色产业 | 第49-50页 |
6.4.1 完善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 | 第49页 |
6.4.2 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 | 第49-50页 |
6.4.3 加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页 |
6.4.4 发展特色产业 | 第50页 |
6.5 政府需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 第50-52页 |
6.5.1 加大财政支持 | 第50-51页 |
6.5.2 对社区建设进行政策倾斜 | 第51页 |
6.5.3 加大对文化、教育、医疗的扶持力度 | 第51页 |
6.5.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第51-52页 |
6.6 解决好农村社区土地问题 | 第52-53页 |
6.6.1 明晰土地产权 促进土地流转 | 第52页 |
6.6.2 完善宅基地置换制度, 形成健全收益体系 | 第52-53页 |
6.6.3 土地创新经营, 规模生产 | 第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