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研究依据和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基本问题概述 | 第20-27页 |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界定 | 第20-23页 |
2.1.1 心理疏导 | 第20页 |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 | 第20-23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3-24页 |
2.2.2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 第24页 |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功能和坚持的原则 | 第24-27页 |
2.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功能 | 第24-25页 |
2.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坚持的原则 | 第25-27页 |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运用的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运用所取得的成绩 | 第27-28页 |
3.1.1 中国特色的心理疏导模式初步形成 | 第27-28页 |
3.1.2 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28页 |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1 心理疏导的内容不够丰富 | 第28-29页 |
3.2.2 心理疏导的方法使用不当 | 第29页 |
3.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实效性低 | 第29页 |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3.1 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误区 | 第29-30页 |
3.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师资力量不足 | 第30-31页 |
第4章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对策 | 第31-42页 |
4.1 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理念 | 第31-32页 |
4.1.1 改变传统说教,以疏为主 | 第31页 |
4.1.2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性 | 第31-32页 |
4.1.3 注重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结合 | 第32页 |
4.2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容 | 第32-34页 |
4.2.1 学业疏导 | 第32-33页 |
4.2.2 人际关系疏导 | 第33页 |
4.2.3 情感情绪疏导 | 第33-34页 |
4.2.4 就业疏导 | 第34页 |
4.3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方法 | 第34-37页 |
4.3.1 咨询式疏导方法 | 第35页 |
4.3.2 说理式疏导方法 | 第35-36页 |
4.3.3 体验疏导法 | 第36页 |
4.3.4 情绪宣泄法 | 第36-37页 |
4.3.5 综合疏导方法 | 第37页 |
4.4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运用途径 | 第37-42页 |
4.4.1 健全和完善心理疏导的干预与预警机制 | 第37-38页 |
4.4.2 创建和谐校园,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疏导功能 | 第38页 |
4.4.3 充分利用现代载体,实施多渠道的心理疏导方式 | 第38-40页 |
4.4.4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心理疏导效果 | 第40-41页 |
4.4.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疏导的专业素养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