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2.3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融合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3 研究的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积极心理学与人生观教育的概述 | 第17-20页 |
2.1 积极心理学概述 | 第17-18页 |
2.1.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18页 |
2.1.2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 | 第18页 |
2.2 人生观教育概述 | 第18-20页 |
2.2.1 人生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人生观教育的内容 | 第19-20页 |
第3章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20-35页 |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说明 | 第20-21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0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3.1.3 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3.2 大学生人生观及其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21-30页 |
3.2.1 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调查 | 第21-25页 |
3.2.2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25-30页 |
3.3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3.3.1 人生观知情意失调 | 第30页 |
3.3.2 人生观教育内容抽象 | 第30-31页 |
3.3.3 人生观教育方式守旧 | 第31页 |
3.3.4 人生观教育实效欠佳 | 第31页 |
3.4 影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4.1 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 第32页 |
3.4.2 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3 家庭教养方法的影响 | 第33页 |
3.4.4 学生思想修养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4章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 | 第35-40页 |
4.1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关联性 | 第35-36页 |
4.1.1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 第35页 |
4.1.2 教育理念的相通性 | 第35-36页 |
4.1.3 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 第36页 |
4.2 积极心理学融入人生观教育的优势 | 第36-38页 |
4.2.1 转换教育观念,提倡积极思想 | 第36-37页 |
4.2.2 增强快乐体验,提升积极情感 | 第37页 |
4.2.3 发挥多维效应,营造积极环境 | 第37-38页 |
4.3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4.3.1 促成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念的转变 | 第38页 |
4.3.2 增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魅力 | 第38-39页 |
4.3.3 推进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实效的发挥 | 第39-40页 |
第5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创新策略 | 第40-47页 |
5.1 以积极人格培养法提升大学生高尚的人生目的 | 第40-42页 |
5.1.1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意识 | 第40-41页 |
5.1.2 锻炼大学生的乐观向上精神 | 第41页 |
5.1.3 养成大学生的科学归因习惯 | 第41-42页 |
5.2 以积极情绪体验法增强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 第42-44页 |
5.2.1 培育大学生的自尊自信 | 第42-43页 |
5.2.2 提升大学生的愉悦体验 | 第43页 |
5.2.3 转变大学生的幸福观念 | 第43-44页 |
5.3 以积极组织系统法建构大学生和谐的人生环境 | 第44-47页 |
5.3.1 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关系 | 第44页 |
5.3.2 构筑积极的高校教育体系 | 第44-45页 |
5.3.3 营造积极的家庭成长氛围 | 第45-46页 |
5.3.4 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 第46-47页 |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