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基础数据库构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生态环境定义第10-11页
        1.2.2 生态环境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4 生态环境数据库研究进展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第14-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17-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7-20页
        2.1.1 地理位置第17页
        2.1.2 地形与地貌第17-18页
        2.1.3 水文与气象第18页
        2.1.4 河流水系第18-19页
        2.1.5 土壤与植被第19-20页
        2.1.6 人文、社会和经济第20页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20-26页
        2.2.1 数据收集第20-22页
        2.2.2 数据处理方法第22-26页
3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26-38页
    3.1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因素分析第26-29页
    3.2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9-36页
        3.2.1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0-33页
        3.2.2 基于“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3-36页
    3.3 小结第36-38页
4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与土壤质量评价第38-64页
    4.1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第38-41页
        4.1.1 气温年际变化及区域差异第38页
        4.1.2 降雨年际变化及区域差异第38-39页
        4.1.3 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年际变化及区域差异第39-40页
        4.1.4 干燥度年际变化及区域差异第40-41页
    4.2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气候突变特征及区域差异第41-43页
        4.2.1 气温突变特征及区域差异第41页
        4.2.2 降雨突变特征及区域差异第41页
        4.2.3 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突变特征及区域差异第41-43页
        4.2.4 干燥度突变特征及区域差异第43页
    4.3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气象指标评价分析第43-47页
        4.3.1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降雨频率统计分析第43-45页
        4.3.2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降水距平和干燥度指标气象评价第45-47页
    4.4 现阶段与未来变化趋势分析第47-49页
        4.4.1 现阶段变化趋势分析第47-48页
        4.4.2 未来变化趋势分析第48-49页
    4.5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第49-50页
    4.6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统计分析第50-56页
        4.6.1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有机质统计分析第50-51页
        4.6.2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全磷、全氮和速效钾统计分析第51-54页
        4.6.3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pH统计分析第54-55页
        4.6.4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容重统计分析第55-56页
    4.7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标准化第56-59页
    4.8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第59-62页
    4.9 小结第62-64页
5 西部牧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第64-79页
    5.1 系统需求分析第64-65页
        5.1.1 模型需求分析第64页
        5.1.2 概念需求分析第64-65页
    5.2 系统总体设计第65-75页
        5.2.1 结构设计第65页
        5.2.2 功能设计第65页
        5.2.3 数据库表设计第65-74页
        5.2.4 系统环境设计第74-75页
    5.3 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第75-78页
        5.3.1 系统登录及主界面第75页
        5.3.2 系统功能实现第75-76页
        5.3.3 系统功能介绍第76-78页
    5.4 小结第78-7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人工湖水动力特性与水质变化规律研究--以雁鸣湖为例
下一篇:不同种类吸附剂对二级出水中磷及典型有机物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