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二级出水中P及有机物排放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3 国内外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方法 | 第11-13页 |
1.2 超滤概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外超滤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超滤系统深度处理二级出水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2.3 超滤膜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4 减缓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方法 | 第14-15页 |
1.3 吸附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吸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2 吸附剂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本文所用吸附剂简介 | 第17-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吸附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不同种类吸附剂的预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2.2 P、腐殖酸、蛋白质及多糖的检测方法 | 第24页 |
2.2.3 TOC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4 荧光物质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2.2.5 LC-OCD检测方法 | 第26页 |
2.3 脱附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3.1 吸附剂的洗脱方法 | 第26页 |
2.3.2 吸附剂的活化再生方法 | 第26页 |
2.4 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27-28页 |
2.5 吸附剂表征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5.1 SEM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5.2 比表面积、孔径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5.3 FTIR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6 超滤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6.1 膜材料简介 | 第28-29页 |
2.6.2 实验室超滤实验流程 | 第29-30页 |
3 不同种类吸附剂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30-58页 |
3.1 不同种类吸附剂吸附效果分析 | 第30-33页 |
3.1.1 不同种类吸附剂对P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30-31页 |
3.1.2 不同种类吸附剂对腐殖酸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31-32页 |
3.1.3 不同种类吸附剂对蛋白质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32-33页 |
3.1.4 不同种类吸附剂对多糖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33页 |
3.2 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33-47页 |
3.2.1 三种吸附剂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3-40页 |
3.2.1.1 三种吸附剂吸附P的动力学分析 | 第33-35页 |
3.2.1.2 三种吸附剂吸附腐殖酸的动力学分析 | 第35-37页 |
3.2.1.3 三种吸附剂吸附蛋白质动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3.2.1.4 三种吸附剂吸附多糖动力学分析 | 第38-40页 |
3.2.2 三种吸附剂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0-47页 |
3.2.2.1 三种吸附剂吸附P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0-42页 |
3.2.2.2 三种吸附剂吸附腐殖酸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2-43页 |
3.2.2.3 三种吸附剂吸附蛋白质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3-45页 |
3.2.2.4 三种吸附剂吸附多糖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5-47页 |
3.3 不同种类吸附剂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3.3.1 三种吸附剂吸附P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3.3.2 三种吸附剂吸附腐殖酸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8页 |
3.3.3 三种吸附剂吸附蛋白质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8-49页 |
3.3.4 三种吸附剂吸附多糖的再生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3.4 不同种类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 第50-56页 |
3.4.1 表面形貌及EDX分析 | 第50-52页 |
3.4.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52-54页 |
3.4.3 红外光谱官能团分析 | 第54-56页 |
3.4.3.1 有机钛吸附剂FTIR分析 | 第54-55页 |
3.4.3.2 4200 CLFTIR分析 | 第55-56页 |
3.4.3.3 IRA900CLFTIR分析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不同种类吸附剂对二级出水吸附性能研究 | 第58-72页 |
4.1 有机钛吸附剂对二级出水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58-63页 |
4.1.1 二级出水中P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8-59页 |
4.1.2 二级出水中TOC去除效果分析 | 第59页 |
4.1.3 二级出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 第59-61页 |
4.1.4 二级出水中荧光物质去除效果分析 | 第61-63页 |
4.2 4200 CL对二级出水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63-67页 |
4.2.1 二级出水中P去除效果分析 | 第64页 |
4.2.2 二级出水中TOC去除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4.2.3 二级出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 第65-66页 |
4.2.4 二级出水中荧光物质去除效果分析 | 第66-67页 |
4.3 IRA900CL对二级出水的吸附性能分析 | 第67-71页 |
4.3.1 二级出水中P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67-68页 |
4.3.2 二级出水中TOC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68页 |
4.3.3 二级出水中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4.3.4 二级出水中荧光物质去除效果分析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不同种类吸附剂吸附前后膜污染研究 | 第72-76页 |
5.1 膜表观变化分析 | 第72页 |
5.2 水质常规指标变化分析 | 第72-74页 |
5.3 LC-OCD变化分析 | 第74页 |
5.4 跨膜压差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实验结论 | 第76页 |
6.2 实验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