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1 建筑现象学与身体体验 | 第14页 |
1.3.2 地点性 | 第14-15页 |
1.3.3 自在与自为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建筑现象学与身体体验 | 第20-36页 |
2.1 现象学 | 第20页 |
2.2 现象学哲学基础 | 第20-24页 |
2.2.1 胡塞尔---描述的现象学理论 | 第21页 |
2.2.2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 | 第21-23页 |
2.2.3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4 现象学的总结 | 第24页 |
2.3 建筑现象学 | 第24-34页 |
2.3.1 建筑现象学代表人物和相关理论 | 第26页 |
2.3.2 建筑场所现象学——承袭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 | 第26-28页 |
2.3.2.1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 | 第26-27页 |
2.3.2.2 斯蒂文·霍尔的“锚固”理论 | 第27-28页 |
2.3.3 建筑知觉现象学——承袭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思想 | 第28-30页 |
2.3.3.1 斯蒂文·霍尔的“现象区”知觉理论 | 第28-29页 |
2.3.3.2 卒姆托的建筑氛围理论 | 第29-30页 |
2.3.4 中国建筑师对建筑现象学的探索 | 第30-3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建筑现象学与身体体验实践与方法探析 | 第36-60页 |
3.1 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1.1 胡塞尔的还原方法 | 第36页 |
3.1.2 海德格尔的“解释法” | 第36-37页 |
3.1.3 梅洛·庞蒂的感知体系 | 第37页 |
3.2 斯蒂文·霍尔“锚固”解读 | 第37-40页 |
3.2.1 “锚固”作品解析—勃·奥住宅 | 第38页 |
3.2.2 “锚固”作品解析—中国深圳万科中心 | 第38-39页 |
3.2.3 “锚固”的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 第39-40页 |
3.3 建筑知觉现象学解读 | 第40-49页 |
3.3.1 帕拉斯玛的“建筑七感” | 第40-41页 |
3.3.2 斯蒂文·霍尔“现象区”解读 | 第41-45页 |
3.3.2.1 “现象区”建筑实践——北京环状综合体 | 第42-43页 |
3.3.2.2 “现象区”建筑实践——芬兰赫尔辛基当代博物馆 | 第43-45页 |
3.3.2.3 “现象区”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 第45页 |
3.3.3 卒姆托与《建筑氛围》 | 第45-49页 |
3.3.3.1 “建筑氛围”营造实践——瓦尔斯温泉浴场 | 第46-47页 |
3.3.3.2 “建筑氛围”营造实践——奥地利,Bregenz美术馆 | 第47-48页 |
3.3.3.3 卒姆托建筑设计实践方法解析 | 第48-49页 |
3.4 中国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实践 | 第49-54页 |
3.4.1 直向建筑的昆山有机农场采摘亭 | 第49-50页 |
3.4.2 西线建筑的贵阳花溪梦溪笔谈之竹溪居 | 第50-52页 |
3.4.3 张永和的洛阳幼儿(墙)园设计 | 第52-53页 |
3.4.4 刘家琨的“文革之钟”展馆设计 | 第53-54页 |
3.5 建筑现象学创作实践方法论 | 第54-58页 |
3.5.1 介入自然的方式 | 第54-56页 |
3.5.2 自然场景的营造 | 第56页 |
3.5.3 路径组织 | 第56-57页 |
3.5.4 界面体系 | 第57-58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自在走向自为的实践研究报告 | 第60-76页 |
4.1 项目总述 | 第60页 |
4.2 项目研究 | 第60-76页 |
4.2.1 润畦的研究 | 第61-67页 |
4.2.1.1 润畦简介 | 第61页 |
4.2.1.2 润畦艺术历程 | 第61-62页 |
4.2.1.3 润畦徒步走访56民族记录 | 第62-63页 |
4.2.1.4 润畦绘画作品研究 | 第63-64页 |
4.2.1.5 润畦诗书作品研究 | 第64-65页 |
4.2.1.6 润畦古乐的研究 | 第65-66页 |
4.2.1.7 润畦的艺术精神 | 第66页 |
4.2.1.8 畦自在走向自为的途径 | 第66-67页 |
4.2.2 场所的研究 | 第67-76页 |
4.2.2.1 项目区位 | 第67-68页 |
4.2.2.2 项目原始地形研究 | 第68-69页 |
4.2.2.3 场地构成研究 | 第69-70页 |
4.2.2.4 场地诉求分析 | 第70页 |
4.2.2.5 项目的总体设计问题 | 第70-71页 |
4.2.2.6 项目的总体设计理念 | 第71页 |
4.2.2.7 项目的总体设计策略 | 第71-76页 |
第五章 建筑设计图纸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