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夯土建筑的历史背景 | 第10-12页 |
1.2 夯土建筑的优点 | 第12-13页 |
1.3 夯土建筑震害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竹材的基本介绍 | 第17-22页 |
1.5.1 竹材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2 竹材的优点 | 第20-21页 |
1.5.3 竹材的力学特点 | 第21-22页 |
1.6 本文选题背景 | 第22页 |
1.7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8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9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有限元介绍及材料基本理论 | 第24-31页 |
2.1 有限元的简介 | 第24页 |
2.2 有限元的材料模型 | 第24-25页 |
2.3 有限元的单元库介绍 | 第25页 |
2.4 荷载、约束及连接 | 第25页 |
2.5 土的本构关系介绍 | 第25-29页 |
2.5.1 土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介绍 | 第26-27页 |
2.5.2 土体变形的弹塑性 | 第27-28页 |
2.5.3 莫尔-库仑准则 | 第28-29页 |
2.6 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3.1 夯土墙体加固方案 | 第31-34页 |
3.1.1 夯土墙建模的理论依据 | 第31页 |
3.1.2 模型的理论加固 | 第31-34页 |
3.2 数值建模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构件材料的建模单元分析 | 第34-35页 |
3.2.2 构件间相互接触定义 | 第35-37页 |
3.2.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37页 |
3.3 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3.4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夯土墙体抗压承载力研究 | 第39-50页 |
4.1 本章研究重点 | 第39页 |
4.2 模拟加固模型 | 第39页 |
4.3 加载方案 | 第39页 |
4.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9-40页 |
4.5 墙体破坏形态分析 | 第40-46页 |
4.5.1 素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0页 |
4.5.2 构造柱加固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0-41页 |
4.5.3 正放竹材单面加固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1-42页 |
4.5.4 斜放竹材单面加固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2-43页 |
4.5.5 正放竹材双面加固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3-44页 |
4.5.6 斜放竹材双面加固夯土墙体的破坏特点分析 | 第44-46页 |
4.6 墙体破坏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46-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夯土墙体抗震性能研究 | 第50-61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本章研究内容 | 第50-51页 |
5.3 本章研究目的 | 第51页 |
5.4 加载制度 | 第51-52页 |
5.4.1 竖向均布荷载 | 第51页 |
5.4.2 水平反复荷载 | 第51-52页 |
5.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2-58页 |
5.5.1 墙体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第52-55页 |
5.5.2 荷载与位移 | 第55-56页 |
5.5.3 夯土墙体的延性 | 第56页 |
5.5.4 夯土墙体的刚度 | 第56-57页 |
5.5.5 夯土墙体的耗能能力 | 第57-58页 |
5.6 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58-60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