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张建军教授治疗肝癌的临床经验总结 | 第13-24页 |
1 张建军教授个人经历简介 | 第13-14页 |
2 “三位一体”的肝癌治疗模式 | 第14-16页 |
2.1 手术联合中药的治疗模式 | 第14页 |
2.2 微创术联合中药的治疗模式 | 第14-15页 |
2.2.1 TACE联合中药 | 第14-15页 |
2.2.2 RAF联合中药 | 第15页 |
2.3 晚期肝癌的中医药姑息治疗 | 第15-16页 |
2.4 小结 | 第16页 |
3 肝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6-18页 |
3.1 外感湿热疫毒 | 第17页 |
3.2 内伤酒食劳倦 | 第17页 |
3.3 久病他病迁延 | 第17-18页 |
3.4 张教授防治肝癌的学术理念 | 第18页 |
4 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18-19页 |
4.1 肝郁气滞证 | 第19页 |
4.2 湿热蕴结证 | 第19页 |
4.3 瘀血阻滞证 | 第19页 |
4.4 肝郁脾虚证 | 第19页 |
4.5 肝肾阴虚证 | 第19页 |
5 肝癌的中医诊疗要点 | 第19-24页 |
5.1 辨证与辨病结合 | 第20页 |
5.2 扶正与祛邪兼顾 | 第20-21页 |
5.3 局部与整体共治 | 第21页 |
5.4 治标与治本同调 | 第21页 |
5.5 饮食调摄与预防 | 第21-22页 |
5.6 不同时期肝癌的治疗原则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扶正解毒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回顾性研究 | 第24-3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4-26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1 分组原则 | 第26-27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27页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 第27-29页 |
3.1 基线资料 | 第27页 |
3.2 血清学指标 | 第27-28页 |
3.3 影像学指标 | 第28页 |
3.4 安全指标 | 第28页 |
3.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29页 |
5 研究结果 | 第29-34页 |
5.1 一般资料 | 第29-30页 |
5.2 血清学指标 | 第30-31页 |
5.3 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 | 第31-32页 |
5.4 实体瘤疗效评价 | 第32页 |
5.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32-33页 |
5.6 药物安全性评价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41页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2 扶正解毒散结方 | 第35-37页 |
2.1 立方依据 | 第35页 |
2.2 扶正解毒散结方药分析 | 第35-37页 |
3 张建军教授治疗肝癌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7-39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文献综述 | 第47-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