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筋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择纳标准 | 第14-15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15页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5-16页 |
2 随机分组 | 第16页 |
3 试验设计及盲法 | 第16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4.1 治疗方法 | 第16-19页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4.3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5 研究结果 | 第20-23页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0-21页 |
5.2 疗效比较 | 第21-23页 |
6 治疗中的脱落终止案例及安全性分析 | 第23-24页 |
7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43页 |
1 讨论选题意义 | 第25页 |
2 CSA诊断定义再认知 | 第25页 |
3 CSA病因再认知 | 第25-30页 |
3.1 西医学对疼痛认知 | 第26-29页 |
3.2 眩晕 | 第29-30页 |
4 CSA中医病机讨论 | 第30-32页 |
4.1 内因 | 第30-31页 |
4.2 外因 | 第31-32页 |
5 颈部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 第32-33页 |
6 取穴规定的思考 | 第33-40页 |
6.1 枕颈交界区附近压痛点取穴思考 | 第34-35页 |
6.2 夹脊穴取穴思考 | 第35页 |
6.3 远端取穴意义 | 第35-36页 |
6.4 横突压痛的意义和颈段生理结构的分段思考 | 第36-39页 |
6.5 中医经筋认知 | 第39-40页 |
6.6 从力学思想分析非完全对称取穴的思考 | 第40页 |
7 临床疗效的思考 | 第40-41页 |
8 与常规治疗思路相比较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69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 第5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2 | 第63-69页 |
表1 Doll’s随机分组表 | 第63-64页 |
表2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 | 第64-67页 |
表3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