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2页 |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探究 | 第16-26页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探究 | 第16页 |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位探究 | 第16-17页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 第17-20页 |
1.3.1 古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探究 | 第17-19页 |
1.3.2 现代医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探究 | 第19-20页 |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20-22页 |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22-26页 |
1.5.1 单味药 | 第22页 |
1.5.2 复方及中成药 | 第22-23页 |
1.5.3 内服汤剂 | 第23-24页 |
1.5.4 中医外治 | 第24-25页 |
1.5.5 中医治未病 | 第25-26页 |
2 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探究 | 第26-32页 |
2.1 发病机制 | 第26-30页 |
2.1.1 胰岛素抵抗(IR) | 第26-27页 |
2.1.2 氧化应激(OS)与脂质过氧化损伤 | 第27页 |
2.1.3 脂质代谢异常 | 第27-28页 |
2.1.4 内质网应激反应(ERS) | 第28页 |
2.1.5 瘦素抵抗 | 第28-29页 |
2.1.6 炎症因子、脂肪因子(NF-KB、JNK通路) | 第29-30页 |
2.1.7 其他 | 第30页 |
2.2 治疗 | 第30-32页 |
2.2.1 控制危险因素 | 第30页 |
2.2.2 降脂药 | 第30页 |
2.2.3 保肝护肝及抗氧化药物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50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2-39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32-35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1.1.2 入组病例选择标准 | 第32-34页 |
1.1.3 病例入组的标准 | 第34页 |
1.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4页 |
1.1.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34-35页 |
1.2 临床用药方案 | 第35页 |
1.2.1 治疗组 | 第35页 |
1.2.2 对照组 | 第35页 |
1.2.3 治疗疗程 | 第35页 |
1.3 观察主要项目及参考指标 | 第35-37页 |
1.3.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第35-37页 |
1.3.2 安全性指标 | 第37页 |
1.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1.4.1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1.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8页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50页 |
2.1 病例入组情况 | 第39页 |
2.2 治疗前两组基线水平比较 | 第39-43页 |
2.2.1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第39-40页 |
2.2.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40页 |
2.2.3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 | 第40-41页 |
2.2.4 治疗前两组血脂的比较 | 第41-42页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B超分级比较 | 第42页 |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FibroScan分级比较 | 第42-43页 |
2.3 治疗后结果 | 第43-49页 |
2.3.1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43-45页 |
2.3.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比较 | 第45-46页 |
2.3.3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情况比较 | 第46页 |
2.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分级比较 | 第46-47页 |
2.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broScan分级比较 | 第47-48页 |
2.3.6 治疗前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情况比较 | 第48-49页 |
2.3.7 治疗前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情况比较 | 第49页 |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指标 | 第49-5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50-60页 |
1 本临床观察的设计思路 | 第50-52页 |
1.1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50页 |
1.2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50-52页 |
1.2.1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 | 第50页 |
1.2.2 观察肝功能的意义 | 第50-51页 |
1.2.3 观察血脂的意义 | 第51页 |
1.2.4 观察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意义 | 第51页 |
1.2.5 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意义 | 第51-52页 |
1.2.6 观察肝脏B超、FibroScan指数的意义 | 第52页 |
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52-55页 |
2.1 入组情况 | 第52-53页 |
2.2 临床证候疗效 | 第53页 |
2.3 中医证候积分 | 第53页 |
2.4 肝功能 | 第53页 |
2.5 血脂 | 第53-54页 |
2.6 胰岛素抵抗指数 | 第54页 |
2.7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54页 |
2.8 肝脏B超、FibroScan指数 | 第54页 |
2.9 安全性评价 | 第54-55页 |
3 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55-59页 |
3.1 组方原理 | 第55-56页 |
3.2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56-59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综述 | 第70-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