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9-10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3.1 服务型制造网络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 | 第12-14页 |
1.3.3 服务型制造网络质量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SSMN节点质量行为分析框架 | 第18-25页 |
2.1 SSMN的内涵及特征 | 第18-22页 |
2.1.1 SSMN的内涵 | 第18-20页 |
2.1.2 SSMN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 SSMN节点质量行为框架模型 | 第22-24页 |
2.2.1 SSMN节点能力选择 | 第23页 |
2.2.2 SSMN节点集成质量创新 | 第23页 |
2.2.3 SSMN节点低碳质量协作 | 第23-24页 |
2.2.4 SSMN节点服务质量转型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组合评价方法的SSMN节点能力选择 | 第25-37页 |
3.1 节点能力选择的内涵及方法 | 第25-26页 |
3.1.1 节点能力选择的内涵 | 第25页 |
3.1.2 节点能力选择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3.2 SSMN节点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6页 |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依据 | 第26-28页 |
3.3 SSMN节点选择的评价步骤 | 第28-31页 |
3.3.1 AHP方法求解指标权重的步骤 | 第28-29页 |
3.3.2 模糊TOPSIS方法评价指标的步骤 | 第29-31页 |
3.4 应用案例 | 第31-36页 |
3.4.1 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3页 |
3.4.2 模糊TOPSIS方法计算评价指标 | 第33-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三大维度的SSMN节点质量行为 | 第37-60页 |
4.1 基于经济维度的节点质量行为:集成质量创新 | 第37-41页 |
4.1.1 集成质量创新内涵 | 第37页 |
4.1.2 模型构建及求解分析 | 第37-39页 |
4.1.3 仿真分析及协作对策 | 第39-41页 |
4.2 基于环境维度的节点质量行为:低碳质量协作 | 第41-53页 |
4.2.1 低碳质量协作内涵 | 第41-42页 |
4.2.2 模型构建及求解分析 | 第42-48页 |
4.2.3 仿真分析及协作对策 | 第48-53页 |
4.3 基于社会维度的节点质量行为:服务质量转型 | 第53-59页 |
4.3.1 服务质量转型的内涵 | 第53-54页 |
4.3.2 模型构建及求解分析 | 第54-57页 |
4.3.3 仿真分析及协作对策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比亚迪公司的节点质量行为案例分析 | 第60-65页 |
5.1 比亚迪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60-61页 |
5.1.1 比亚迪公司简介 | 第60-61页 |
5.1.2 比亚迪公司的发展战略 | 第61页 |
5.2 比亚迪公司的质量行为 | 第61-64页 |
5.2.1 集成质量创新行为,实现网络价值共创 | 第61-62页 |
5.2.2 绿色采购行为,提升供应商模块的质量水平s | 第62-63页 |
5.2.3 社会责任采购行为,提升供应商模块的质量水平r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