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2.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3. 访谈法 | 第13-14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解读 | 第14-24页 |
(一) 国家层面——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解读 | 第14-17页 |
1. 富强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民主的内涵 | 第15页 |
3. 文明的内涵 | 第15-16页 |
4. 和谐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社会层面——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解读 | 第17-20页 |
1. 自由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平等的内涵 | 第18-19页 |
3. 公正的内涵 | 第19页 |
4. 法治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三) 个人层面——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解读 | 第20-24页 |
1. 爱国的内涵 | 第20-21页 |
2. 敬业的内涵 | 第21-22页 |
3. 诚信的内涵 | 第22-23页 |
4. 友善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36页 |
(一) 样本分析 | 第24-25页 |
1. 问卷调查情况 | 第24-25页 |
2. 个别访谈情况 | 第25页 |
(二)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1.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分析 | 第26-29页 |
2.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意愿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技能情况分析 | 第30-33页 |
(三) 对大学生认同现状中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1. 课堂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 第33-34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 | 第34-35页 |
3. 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 第35-36页 |
三、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教育对策 | 第36-44页 |
(一) 优化高校治理模式——领导、教师、辅导员齐发力 | 第36-40页 |
1. 高校领导要转变管理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7-38页 |
2. 高校教师要加强研究和实践,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 第38页 |
3. 高校辅导员要发挥独特作用,加强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践行意愿 | 第38-40页 |
(二)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 第40-41页 |
(三) 增加实践环节——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双管齐下 | 第41-44页 |
1. 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 | 第41-42页 |
2.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