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运营隧道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隧道病害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隧道病害成因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隧道结构健康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运营隧道健康等级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30页 |
2.1 运营隧道健康等级划分 | 第19-22页 |
2.1.1 三级划分法 | 第19-20页 |
2.1.2 四级划分法 | 第20-21页 |
2.1.3 五级划分法 | 第21-22页 |
2.1.4 十级划分法 | 第22页 |
2.2 运营隧道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9页 |
2.2.1 综合评价指标遴选原则 | 第23-24页 |
2.2.2 运营隧道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4-28页 |
2.2.3 隧道结构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评价指标体系健康分级标准 | 第30-37页 |
3.1 衬砌裂缝健康分级标准 | 第30-31页 |
3.1.1 衬砌裂缝长度和宽度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0-31页 |
3.1.2 衬砌裂缝深度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1页 |
3.2 运营隧道渗漏水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1-33页 |
3.2.1 渗漏水状态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2页 |
3.2.2 渗漏水PH值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2-33页 |
3.2.3 渗漏水冻害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3页 |
3.3 运营隧道衬砌材质劣化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3-34页 |
3.3.1 衬砌强度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3页 |
3.3.2 衬砌厚度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3-34页 |
3.3.3 钢筋腐蚀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4页 |
3.4 运营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4页 |
3.5 运营隧道衬砌净空变形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4-35页 |
3.5.1 衬砌变形量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5页 |
3.5.2 衬砌变形速率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5页 |
3.6 运营隧道衬砌起层剥落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5-36页 |
3.6.1 衬砌掉落可能性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6页 |
3.6.2 衬砌剥落区域直径与深度的健康分级标准 | 第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指标权重与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37-62页 |
4.1 隶属度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4.1.1 模糊性与模糊概念的定义 | 第37-38页 |
4.1.2 相对隶属度与相对隶属函数的定义 | 第38-39页 |
4.2 常用的隶属度函数 | 第39-41页 |
4.3 基于柯西分布求解隶属度评价矩阵 | 第41-44页 |
4.4 指标权重因子的常用计算方法 | 第44-49页 |
4.4.1 层次分析法 | 第44-47页 |
4.4.2 熵值法 | 第47-49页 |
4.5 粗糙集法求解权重向量 | 第49-60页 |
4.5.1 粗糙集理论相关概念 | 第49-54页 |
4.5.2 粗糙集法计算权重的步骤 | 第54-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2-81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2-65页 |
5.1.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64页 |
5.1.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5.2 灰色关联分析 | 第65-66页 |
5.3 基于灰色-模糊模型的隧道结构健康度综合评价 | 第66-70页 |
5.3.1 确定因素集 | 第66-67页 |
5.3.2 建立评价集 | 第67页 |
5.3.3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 第67页 |
5.3.4 构建灰色关联的隶属度矩阵 | 第67-69页 |
5.3.5 灰色-模糊评价 | 第69页 |
5.3.6 评价结果处理 | 第69-70页 |
5.3.7 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健康评价 | 第70页 |
5.4 隧道结构健康度评价实例 | 第70-80页 |
5.4.1 在柯西分布函数下求模糊综合矩阵(隶属度矩阵) | 第71-77页 |
5.4.2 计算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改进隶属度矩阵 | 第77-78页 |
5.4.3 一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 第78-79页 |
5.4.4 二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