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植酸态磷处理下大麦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 立题背景第13-14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2.1 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吸收利用差异第14-15页
        2.2 QTL定位原理及方法第15-18页
            2.2.1 QTL定位原理第15页
            2.2.2 作图群体的选择第15-16页
            2.2.3 QTL定位分子标记第16-17页
            2.2.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7-18页
            2.2.5 QTL定位分析方法第18页
        2.3 植物磷效率QTL研究进展第18-21页
            2.3.1 磷效率评价指标第19页
            2.3.2 植物磷效率QTL定位第19-20页
            2.3.3 植物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20-21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3.1.1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磷效率差异鉴定第21页
            3.1.2 大麦作图群体遗传图谱构建第21页
            3.1.3 大麦分蘖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21页
            3.1.4 大麦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21-22页
        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磷效率差异鉴定第23-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1.1 供试材料第23页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第23-24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4页
        1.4 数据处理第2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4-33页
        2.1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生物量差异第24-28页
            2.1.1 分蘖期生物量差异第24-25页
            2.1.2 抽穗期生物量差异第25-26页
            2.1.3 成熟期生物量差异第26-28页
        2.2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磷含量差异第28-31页
            2.2.1 分蘖期磷含量差异第28-29页
            2.2.2 抽穗期磷含量差异第29页
            2.2.3 成熟期磷含量差异第29-31页
        2.3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磷积累量差异第31-32页
            2.3.1 分蘖期磷积累量差异第31-32页
            2.3.2 抽穗期磷积累量差异第32页
            2.3.3 成熟期磷积累量差异第32页
        2.4 不同植酸态磷浓度处理下大麦磷利用效率差异第32-33页
    3 讨论第33-36页
        3.1 植酸态磷处理下植物生长特性的差异第33-34页
        3.2 植酸态磷处理下植物磷积累特性差异第34-35页
        3.3 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植酸态磷的吸收利用差异第35-36页
    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大麦作图群体遗传图谱构建第37-4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1.1 供试材料第37页
        1.2 大麦基因组DNA提取第37-38页
        1.3 分子标记检测第38页
        1.4 数据处理第38-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2.1 偏分离位点的分布第39-40页
        2.2 遗传图谱构建第40-42页
    3 讨论第42-43页
    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大麦分蘖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44-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1.1 供试材料第44页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第44-45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5-46页
        1.4 数据处理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64页
        2.1 两种磷水平下大麦分蘖期生长特性差异第46-55页
            2.1.1 地上部形态差异第46-48页
            2.1.2 根系性状差异第48-50页
            2.1.3 磷浓度差异第50-51页
            2.1.4 磷素积累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差异第51-55页
        2.2 两种磷水平下大麦分蘖期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间的关系第55-57页
            2.2.1 地上部形态特征与根系形态特征的关系第55-56页
            2.2.2 地上部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第56页
            2.2.3 根系形态特征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第56-57页
        2.3 两种磷水平下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分蘖期相关性状QTL定位第57-64页
            2.3.1 生长特性QTL定位第57-61页
            2.3.2 根系形态特征QTL定位第61页
            2.3.3 磷素相关指标QTL定位第61-64页
    3 讨论第64-65页
        3.1 不同植酸态磷水平下磷效率QTL比较第64-65页
        3.2 QTL的一因多效与紧密连锁第65页
    4 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大麦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67-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1.1 供试材料第67页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第67-68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68页
        1.4 数据处理第68-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85页
        2.1 植酸态磷处理下大麦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状表型鉴定第69-77页
            2.1.1 地上部生长特性差异第69-71页
            2.1.2 磷素相关性状表型差异第71-77页
        2.2 植酸态磷处理下大麦成熟期地上部特性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第77-79页
            2.2.1 农艺性状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第77-78页
            2.2.2 生物量与磷利用效率的关系第78-79页
        2.3 植酸态磷处理下大麦QTL定位第79-85页
            2.3.1 地上部生长特性QTL定位第79-83页
            2.3.2 磷效率相关性状QTL定位第83-85页
    3 讨论第85-86页
        3.1 大麦成熟期磷效率相关性状QTL比较第85页
        3.2 磷效率与磷效率相关性状QTL之间的关系第85-86页
    4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全文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第87-89页
    1 全文主要结论第87页
    2 研究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致谢第97-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sa-miR535,Osa-miR160a等5个miRNAs调控稻瘟病抗性以及水稻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不同施钾水平下烟草含钾量及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