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1.1 国外排放法规的进展 | 第10-11页 |
1.1.2 我国排放法规的进展 | 第11-12页 |
1.2 PM 和 NO_x 生成机理 | 第12-13页 |
1.2.1 PM 的生成机理 | 第12页 |
1.2.2 NO_x 的生成机理 | 第12-13页 |
1.3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原理与进展 | 第13-17页 |
1.3.1 DOC(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柴油氧化催化技术 | 第14页 |
1.3.2 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柴油微粒捕集技术 | 第14页 |
1.3.3 POC(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颗粒氧化催化技术 | 第14-15页 |
1.3.4 LNT(Lean NO_x Trap)稀混合气 NO_x 捕集技术 | 第15页 |
1.3.5 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 第15-17页 |
1.4 后处理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路线一:EGR+DPF(POC)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2 路线二:SCR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3 未来的后处理技术趋势 | 第18页 |
1.4.4 我国后处理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SCR 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5.1 SCR 技术的发展 | 第20-22页 |
1.5.2 SCR 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SCR 催化器的工作原理与仿真模型 | 第28-42页 |
2.1 SCR 化学反应机理 | 第28-29页 |
2.2 SCR 反应过程 | 第29-30页 |
2.3 SCR 化学反应 | 第30-33页 |
2.4 Arrhenius 方程与动力学参数 | 第33-37页 |
2.4.1 Arrhenius 方程 | 第33-34页 |
2.4.2 活化能 | 第34-36页 |
2.4.3 其他动力学参数 | 第36-37页 |
2.5 仿真原理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SCR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试验辨识 | 第42-62页 |
3.1 试验装置介绍 | 第42-44页 |
3.2 试验工况的介绍 | 第44-45页 |
3.3 SCR 储氨模型及参数的辨识 | 第45-50页 |
3.3.1 SCR 储氨模型 | 第45-46页 |
3.3.2 SCR 储氨模型参数辨识 | 第46-50页 |
3.4 一维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3.4.1 NH_3浓度对 SCR 性能影响 | 第51-54页 |
3.4.2 温度对 SCR 性能影响 | 第54-56页 |
3.4.3 排气流量对 SCR 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三维模型建立与仿真研究 | 第62-90页 |
4.1 3D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4.1.2 模型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 第63页 |
4.1.3 入口气体成分 | 第63-64页 |
4.2 温度对 SCR 储氨性能的影响 | 第64-80页 |
4.2.1 储氨轴向分布规律 | 第65-72页 |
4.2.2 储氨径向分布规律 | 第72-80页 |
4.3 排气流量对 SCR 储氨性能的影响 | 第80-88页 |
4.3.1 储氨轴向分布规律 | 第80-86页 |
4.3.2 储氨径向分布规律 | 第86-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文章总结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