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关于媒介仪式 | 第12-14页 |
2. 关于茶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目的与创新 | 第15-17页 |
1.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茶艺馆与茶文化传播现状 | 第17-28页 |
一、茶文化概述 | 第17-22页 |
1. 关于茶文化的概念——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第17-19页 |
2. 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 第19-21页 |
3. 茶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二、当代茶艺馆对茶文化的传播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22-25页 |
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传统文化的依恋和寻根 | 第22-23页 |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区域性特征明显 | 第23-24页 |
3.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经营 | 第24-25页 |
三、当代茶艺馆的茶文化传播特点 | 第25-28页 |
1. 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 第26-27页 |
2. 传播受众的大众化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场赋有诗意的传播仪式 | 第28-43页 |
一、茶文化传播仪式的构成 | 第28-34页 |
1. 仪式的媒介和场所 | 第29-31页 |
2. 仪式的传播手段(工具) | 第31-32页 |
3. 仪式的规则 | 第32-34页 |
二、诗意的文化表演——茶文化传播仪式过程 | 第34-39页 |
1. 表演伊始——参演者齐聚,客来敬君一盏茶 | 第34-36页 |
2. 诗意呈现——信阳毛尖玻璃杯冲泡艺术(信阳毛尖十道茶) | 第36-38页 |
3. 表演结束——茶香留返,茶歌悠长 | 第38-39页 |
三、仪式的表现特征 | 第39-43页 |
1:程式化控制 | 第39-40页 |
2. 文化趣味性 | 第40-42页 |
3. 文化表演性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仪式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与共享 | 第43-53页 |
一、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的信息喻意 | 第43-46页 |
1. 象征性符号与信阳茶文化 | 第44-45页 |
2. 象征性符号与地域文化 | 第45-46页 |
二、仪式“文化表演”中的象征性互动 | 第46-48页 |
1. 仪式表演中的象征符号生产与表达 | 第47页 |
2. “寓教于乐”的传受互动模式 | 第47-48页 |
三、关于意义的诠释 | 第48-53页 |
1. 关于社会意义的诠释 | 第49-50页 |
2. 关于文化意义的诠释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