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关于客运设备能力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车站通过能力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关于到发线运用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关于服务水平及适应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能力适应性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2.1 适应性的涵义及其度量 | 第21页 |
2.1.1 适应性的涵义 | 第21页 |
2.1.2 适应性的度量 | 第21页 |
2.2 高铁客运站能力适应性内涵 | 第21-22页 |
2.2.1 狭义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广义的内涵 | 第22页 |
2.3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能力适应性影响因素界定 | 第22-29页 |
2.3.1 设备能力供给分析 | 第23页 |
2.3.2 服务对象及需求分析 | 第23-27页 |
2.3.3 设备能力运用方案分析 | 第27-29页 |
2.4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能力适应性度量要素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能力计算 | 第30-37页 |
3.1 客运站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30-33页 |
3.1.1 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30-31页 |
3.1.2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第31-32页 |
3.1.3 既有方法的不足之处 | 第32页 |
3.1.4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第32-33页 |
3.2 客运站客运设备能力计算 | 第33-36页 |
3.2.1 安检设备能力计算 | 第33页 |
3.2.2 售票设备能力计算 | 第33-34页 |
3.2.3 候车能力计算 | 第34-35页 |
3.2.4 检票设备能力计算 | 第35页 |
3.2.5 进出站通道能力计算 | 第35页 |
3.2.6 客运设备能力计算说明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兼顾普速列车的高铁客运站到发线运用方案研究 | 第37-53页 |
4.1 到发线运用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4.1.1 到发线数量的确定及影响因素 | 第37页 |
4.1.2 列车运行图对到发线运用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3 咽喉进路和到发线的配合及其交叉与疏解的影响 | 第38页 |
4.1.4 检票设备与到发线运用的相互影响 | 第38-39页 |
4.2 到发线作业时间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到发线占用时间分析 | 第39-41页 |
4.2.2 到发线占用间隔时间分析 | 第41-43页 |
4.3 到发线运用优化模型 | 第43-47页 |
4.3.1 问题描述 | 第43页 |
4.3.2 到发线运用基本条件及目标 | 第43-44页 |
4.3.3 到发线运用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4 到发线运用模型求解 | 第47-52页 |
4.4.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47-49页 |
4.4.2 基于到发线运用模型的遗传算法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到发线运用方案的高铁客运站能力适应性评估 | 第53-62页 |
5.1 通过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53-54页 |
5.1.1 咽喉能力适应性 | 第53-54页 |
5.1.2 到发线能力适应性 | 第54页 |
5.2 客运设备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54-61页 |
5.2.1 基于负荷的设备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54-57页 |
5.2.2 基于旅客服务水平的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57-60页 |
5.2.3 客运设备综合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实例分析 | 第62-80页 |
6.1 成都枢纽概况介绍 | 第62-65页 |
6.1.1 枢纽整体情况 | 第62页 |
6.1.2 成都站概况 | 第62-63页 |
6.1.3 成都东站概况 | 第63-65页 |
6.1.4 成都南站概况 | 第65页 |
6.1.5 成都站改扩建工程 | 第65页 |
6.2 成都东客运站能力 | 第65-69页 |
6.2.1 成都东站通过能力计算 | 第65-68页 |
6.2.2 客运设备能力 | 第68-69页 |
6.3 成都东客站到发线运用方案 | 第69-72页 |
6.4 成都东客运站能力适应性分析 | 第72-78页 |
6.4.1 通过能力适应性 | 第72-73页 |
6.4.2 客运设备能力适应性 | 第73-78页 |
6.5 成都东站运输组织优化与调整建议 | 第78-79页 |
6.5.1 提高行车组织的效率 | 第78页 |
6.5.2 提高客运组织的效率 | 第78-7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