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提问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7页 |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7-9页 |
| 1.关于对话的研究 | 第7-8页 |
| 2.关于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 | 第8-9页 |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研究目的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文献法 | 第10页 |
| 2.案例分析法 | 第10页 |
| 一、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一) 对话 | 第10-11页 |
| (二) 课堂提问 | 第11-12页 |
| 二、 对话理论内涵理析 | 第12-15页 |
| (一)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前提 | 第12-13页 |
| (二) 情感是对话的基础 | 第13页 |
| (三) 互动与交流是对话的过程 | 第13-14页 |
| (四) 视域融合是对话的归宿 | 第14-15页 |
| 三、 课堂教学提问的对话追求 | 第15-17页 |
| (一) 置于问题之下的师生共体性追求 | 第15页 |
| (二) 寻求问题视域的探究性追求 | 第15-16页 |
| (三) 师生心灵参与的互通性追求 | 第16-17页 |
| (四) 多向式提问促成的融合性追求 | 第17页 |
| 四、 课堂教学提问中对话理念缺失现象举证 | 第17-25页 |
| (一) 教学提问的理念 | 第17-20页 |
| 1.教师是提问的掌控者 | 第18页 |
| 2.知识是提问的追求 | 第18-19页 |
| 3.问答是提问的程序 | 第19-20页 |
| (二) 教学提问的设计 | 第20-22页 |
| 1.提问目的的抽象性 | 第20-21页 |
| 2.问题描述的封闭性 | 第21页 |
| 3. 问题联系的松散性 | 第21-22页 |
| 4.问题结构的模糊性 | 第22页 |
| (三) 提问的形式 | 第22-24页 |
| 1.固定的提问对象 | 第22-23页 |
| 2.短暂的等待时间 | 第23页 |
| 3.较少的追问次数 | 第23-24页 |
| (四) 提问的评价 | 第24-25页 |
| 1.体态语评价的缺失 | 第24页 |
| 2.针对性评价的匮乏 | 第24-25页 |
| 五、 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提问优化策略 | 第25-36页 |
| (一) 构建问题之下的师生共同体 | 第25-26页 |
| 1.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 第25页 |
| 2.降低教师的控制欲 | 第25-26页 |
| (二) 设计恰当的问题域 | 第26-29页 |
| 1.明确的目的性 | 第26-27页 |
| 2.清晰的内容关注点 | 第27页 |
| 3.多种认知水平的平衡 | 第27-28页 |
| 4.表述的简明准确性 | 第28-29页 |
| (三) 拓展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 第29-32页 |
| 1.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 第29-31页 |
| 2.提供所有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 第31-32页 |
| (四) 提升多向融通的技巧 | 第32-36页 |
| 1.保持开放的倾听态度 | 第32-33页 |
| 2.及时追问 | 第33-34页 |
| 3.有效表扬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