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的建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1 附子甘草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 附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总生物碱的回流提取工艺研究第18-32页
    2.1 试验仪器和材料第18页
        2.1.1 试验仪器第18页
        2.1.2 试验材料第18页
    2.2 试验方法第18-21页
        2.2.1 附子甘草提取液的制备第18-19页
        2.2.2 总生物碱含量检测方法第19-20页
        2.2.3 提取工艺的优化设计第20-21页
        2.2.4 最优提取工艺验证第2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1-31页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第21-25页
        2.3.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第25-31页
        2.3.3 最优工艺验证结果分析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附子甘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第32-44页
    3.1 试验仪器、材料及药材第32-35页
        3.1.1 试验仪器第32页
        3.1.2 试验材料第32页
        3.1.3 药材第32-35页
    3.2 试验方法第35-37页
        3.2.1 MTT法原理第35页
        3.2.2 31 批附子甘草提取物的制备第35页
        3.2.3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35-36页
        3.2.4 样品溶液抑制率的测定第36页
        3.2.5 MTT法条件优化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3页
        3.3.1 制备31批次提取物结果讨论第37-38页
        3.3.2 筛选附子药材品种结果讨论第38-39页
        3.3.3 筛选最适配伍比例的结果讨论第39-40页
        3.3.4 筛选适宜给药浓度的结果讨论第40-42页
        3.3.5 检测31批次附子甘草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的结果讨论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附子甘草组效关系的建模研究第44-64页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44-45页
        4.1.1 数据来源第44页
        4.1.2 数据预处理第44-45页
    4.2 组效关系预测模型建立原理和优化方法第45-54页
        4.2.1 建模原理第46-50页
        4.2.2 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第50-54页
        4.2.3 模型评价指标第54页
    4.3 建模过程第54-57页
        4.3.1 操作平台第54页
        4.3.2 数据预处理第54-55页
        4.3.3 选定训练集和测试集第55页
        4.3.4 模型优化第55-56页
        4.3.5 参数优化第56-5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4.4.1 数据预处理方法结果讨论第57页
        4.4.2 BP神经网络的隐含神经元个数试验结果讨论第57-58页
        4.4.3 SVR模型优化结果讨论第58-59页
        4.4.4 参数优化结果讨论第59-60页
        4.4.5 最优模型第60-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结论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附录第66-78页
    附表A 31批附子甘草提取物的30个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第66-70页
    附表B 不同数据处理方法下BP网络的RMSE和R第70-72页
    附表C 不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BP网络的RMSE和R第72-76页
    附表D GA-BP的参数寻优结果第76-77页
    附表E 附子甘草中30种特征成分对应的绝对MIV值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栽培措施对白及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附子甘草组效关系模型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