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框架—剪刀墙结构的优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绪论第9-21页
   ·研究背景第9-11页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沿革第9-10页
     ·高层建筑结构的分类第10页
     ·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现状第10-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的受力特点和分析方法介绍第11-12页
   ·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第12-18页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结构优化设计在工程实践方面新的进展第13-14页
     ·国外经验第14-15页
     ·国内经验第15-17页
     ·结构优化设计展望第17-18页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的层次第18-19页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9-21页
2 基于位移的框剪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第21-27页
   ·刚度退化与层间侧移角的量化关系第21页
   ·剪力墙模型试验数据及分析第21-23页
   ·刚度退化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第23-24页
   ·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第24-27页
3 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第27-51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协同工作原理第27-28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第28-37页
     ·基本假定和计算简图第28-30页
     ·框—剪铰结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协同工作计算第30-37页
   ·最佳刚度特征值区间的探讨第37-46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侧移变形分析第38-40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弯矩竖向分布分析第40-42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框架水平剪力竖向分布分析第42-44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楼盖受力分析第44-46页
     ·框架—剪力墙结构最佳刚度特征值第46页
   ·框架抗剪刚度和剪力墙抗弯刚度的计算第46-48页
     ·框架侧移刚度和剪切刚度的计算第46-47页
     ·剪力墙抗弯刚度的计算第47-48页
   ·结构最大层间侧移角和顶点位移第48页
   ·基于规范位移限值确定结构最佳刚度特征值第48-51页
4 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抗侧刚度和数量的优化第51-61页
   ·引言第51-53页
   ·剪力墙的布置第53-54页
     ·基本原则第53页
     ·剪力墙布置位置的选择第53页
     ·剪力墙布置的具体要求第53-54页
   ·建立基于顶点位移限值的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第54-57页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与框剪结构抗侧刚度的关系第54-55页
     ·约束条件第55-56页
     ·框架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要求第56-57页
     ·建立剪力墙抗侧刚度优化的数学模型第57页
   ·优化模型的解第57-61页
     ·由协同工作的微分方程求结构顶点位移第57-58页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第58-59页
     ·剪力墙刚度的计算第59-61页
5 工程实例第61-77页
   ·工程概况第61-62页
     ·结构的初始方案第61页
     ·设计参数第61-62页
     ·剪力墙的初始布置方案第62页
   ·剪力墙的优化计算第62-65页
     ·求解框架的横向剪切刚度第62-63页
     ·结构的最佳刚度特征值第63-64页
     ·确定剪力墙横向最佳抗弯刚度第64页
     ·横向布置的剪力墙抗弯刚度第64-65页
   ·对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第65-76页
     ·结构各楼层的刚度中心、质量中心和相邻层侧移刚度比值第66-68页
     ·结构自振周期、有效质量系数第68页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地震剪力和地震倾覆弯矩第68-70页
     ·结构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水平位移第70-72页
     ·剪力墙与框架柱的弯矩、剪力分配第72-75页
     ·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能力第75页
     ·刚重比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6 框剪结构的剪力墙适宜高度分析第77-97页
   ·引言第77页
   ·理论分析第77-79页
   ·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模型分析第79-81页
     ·工程概况第80页
     ·建模情况第80-81页
   ·框剪结构剪力墙中断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81-96页
     ·三种模型的自振周期对比第81页
     ·地震波的选取第81-84页
     ·时程位移分析第84-89页
     ·时程剪力分析第89-94页
     ·时程弯矩分析第94-96页
   ·本章小节第96-9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主要结论第97-98页
   ·不足与展望第98-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附录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TOC的订单插入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宋家庄地铁车站基坑施工方式对在运营车站的侧移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