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低阶煤浮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氧化煤油浮选药剂 | 第13-16页 |
1.3.1 非极性烃类油与煤颗粒表面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3.2 非极性烃类油中杂极性物质的作用 | 第14-15页 |
1.3.3 氧化煤油做低阶煤浮选药剂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1.4 烷烃的氧化机理 | 第16-18页 |
1.5 烷烃的催化氧化 | 第18-20页 |
1.6 烷烃的无催化氧化 | 第20-21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用原料和研究方法 | 第23-36页 |
2.1 试验用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煤样 | 第24-29页 |
2.2.1 煤样采取与制备 | 第24页 |
2.2.2 煤样的工业分析 | 第24-25页 |
2.2.3 煤样的元素分析 | 第25-26页 |
2.2.4 煤样粒度组成 | 第26-27页 |
2.2.5 煤样密度组成 | 第27-29页 |
2.3 研究方法和效果评价 | 第29-36页 |
2.3.1 氧化煤油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2 氧化煤油的氧化效果评价 | 第30-34页 |
2.3.3 浮选试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环烷酸锰催化下煤油的氧化研究 | 第36-48页 |
3.1 氧化条件对煤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36-41页 |
3.1.1 氧化温度 | 第36-37页 |
3.1.2 催化剂用量 | 第37-38页 |
3.1.3 空气流速 | 第38-39页 |
3.1.4 搅拌速率 | 第39页 |
3.1.5 氧化时间 | 第39-40页 |
3.1.6 煤油用量 | 第40-41页 |
3.2 氧化煤油的组分分离及红外表征 | 第41-44页 |
3.3 氧化煤油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 第44-47页 |
3.3.1 氧化煤油的捕收性能 | 第44-46页 |
3.3.2 氧化煤油的起泡性能 | 第46页 |
3.3.3 氧化煤油做复合浮选剂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脂肪酸引发剂作用下煤油的无催化氧化研究 | 第48-69页 |
4.1 氧化条件对煤油无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8-53页 |
4.1.1 空气流速 | 第48-49页 |
4.1.2 氧化时间 | 第49-50页 |
4.1.3 引发剂种类和用量 | 第50-52页 |
4.1.4 温度 | 第52-53页 |
4.2 氧化煤油的组分分离及红外表征 | 第53-56页 |
4.3 氧化煤油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 第56-66页 |
4.3.1 葫芦素煤的可浮性 | 第56-57页 |
4.3.2 氧化煤油的捕收性能 | 第57-58页 |
4.3.3 氧化煤油作复合药剂对煤泥的浮选效果 | 第58-59页 |
4.3.4 氧化条件对氧化煤油做复合浮选剂时浮选效果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5 氧化煤油各组分的浮选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4.4 催化氧化煤油和无催化氧化煤油的浮选性能比较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