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2-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第14-20页
    2.1 协商民主内涵及相关理论第14-16页
        2.1.1 协商民主内涵第14-15页
        2.1.2 协商民主相关理论第15-16页
    2.2 乡村协商民主内涵及价值分析第16-18页
        2.2.1 乡村协商民主内涵第17页
        2.2.2 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第17-18页
    2.3 乡村协商主体内涵及类型综述第18-20页
        2.3.1 乡村协商主体内涵第18-19页
        2.3.2 乡村协商主体类型综述第19-20页
第3章 乡村协商民主中的多元协商主体第20-26页
    3.1 体制内精英——乡村协商民主的主导者第20-21页
        3.1.1 农村党组织第20页
        3.1.2 农村自治组织第20-21页
        3.1.3 大学生村官第21页
    3.2 体制外精英——乡村协商民主的制衡者第21-24页
        3.2.1 宗族精英第22-23页
        3.2.2 经济精英第23页
        3.2.3 文化精英第23-24页
    3.3 普通村民——乡村协商民主的基础力量第24-26页
第4章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解析第26-32页
    4.1 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第26-27页
    4.2 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的关系第27-29页
    4.3 体制内精英与普通村民的关系第29-30页
    4.4 体制外精英与普通村民的关系第30-32页
第5章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6页
    5.1 社会分化加剧:主体间社会关联度降低第32页
    5.2 体制性矛盾:村两委间难以调和的冲突第32-33页
    5.3 “精英替代”:体制外精英政治民主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第33页
    5.4 协商形式“虚置化”:协商主体参与决策的渠道狭窄第33-34页
    5.5 协商民主意识淡薄:普通村民参与协商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第34-36页
第6章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第36-40页
    6.1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的目标第36-37页
    6.2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的基本原则第37-40页
        6.2.1 合法性第37-38页
        6.2.2 平等性第38页
        6.2.3 有效性第38-40页
第7章 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的路径第40-48页
    7.1 加强制度供给,健全乡村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第40-41页
        7.1.1 以制度明确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责第40页
        7.1.2 完善协商制度实施机制,提高协商民主制度的执行力第40-41页
    7.2 完善协商主体培育机制,重塑协商主体功能第41-42页
        7.2.1 继续完善体制内精英的培育机制第41页
        7.2.2 加强体制外精英的培育机制第41-42页
        7.2.3 加强普通村民的培育机制第42页
    7.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整体功能第42-43页
        7.3.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第42-43页
        7.3.2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第43页
    7.4 搭建协商平台,拓宽主体参与协商的渠道第43-44页
        7.4.1 实体协商平台的搭建第44页
        7.4.2 网络协商平台的搭建第44页
    7.5 健全协商监督机制,确保协商民主有效实施第44-46页
        7.5.1 完善过程监督机制第45页
        7.5.2 健全主体监督机制第45-46页
    7.6 培育乡村协商文化,提高主体的协商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第46-48页
        7.6.1 整合传统宗族文化中的协商精神第46-47页
        7.6.2 引入现代协商文化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注释第49-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
下一篇:宗族力量对乡村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D县L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