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1-18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11-14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7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7-18页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主要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论文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核心概念解释第21-24页
        2.1.1 网络舆情第21-22页
        2.1.2 突发事件第22-23页
        2.1.3 社会网络第23页
        2.1.4 社会网络分析第23-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5页
        2.2.1 社会网络理论第24页
        2.2.2 群体极化理论第24页
        2.2.3 网络传播理论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分析第26-33页
    3.1 “魏则西事件”简述第26-28页
    3.2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阶段分析第28-31页
        3.2.1 网络舆情酝酿形成期第29页
        3.2.2 网络舆情升温扩散期第29页
        3.2.3 网络舆情高潮期第29-30页
        3.2.4 网络舆情消退期第30-31页
    3.3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数据抓取第31-32页
        3.3.1 案例及平台选择第31页
        3.3.2 数据来源及提取第31-32页
        3.3.3 样本采集的合理性第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情数据分析第33-43页
    4.1 “魏则西事件”舆情传播的网络社群图第33-34页
    4.2 “魏则西事件”舆情的网络整体结构测度与分析第34-37页
        4.2.1 网络密度测度第34-35页
        4.2.2 结点间距离第35页
        4.2.3 聚类系数测度第35-36页
        4.2.4 关联性测度第36-37页
    4.3 “魏则西事件”舆情的网络位置中心性测度与分析第37-40页
        4.3.1 度数中心性测度第37-38页
        4.3.2 中间中心性测度第38-39页
        4.3.3 接近中心性测度第39-40页
    4.4 “魏则西事件”舆情的网络位置角色测度与分析第40-42页
        4.4.1 K-核分析第40页
        4.4.2 核心-边缘分析第40-41页
        4.4.3 关键结点的识别与分层第4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应对策略第43-54页
    5.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第43-46页
        5.1.1 参与主体多元化第43-44页
        5.1.2 参与方式多样性第44-45页
        5.1.3 公众观点广泛第45-46页
        5.1.4 参与形成网络集群第46页
    5.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防和应对策略第46-53页
        5.2.1 政府应对策略第47-50页
        5.2.2 媒体应对策略第50-51页
        5.2.3 公众应对策略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路径研究
下一篇:我国乡村协商民主主体关系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