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30页 |
1 肿瘤免疫治疗 | 第21-24页 |
2 肿瘤相关糖抗原 | 第24页 |
3 肿瘤相关糖疫苗 | 第24-26页 |
4 唾液酸化Lewis x作为肿瘤疫苗的靶标 | 第26-28页 |
5 CRM197和KLH作为肿瘤疫苗免疫载体 | 第28页 |
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包含sLe~x肿瘤糖疫苗的制备与评价 | 第30-57页 |
1 材料 | 第30-34页 |
1.1 试剂 | 第30-31页 |
1.2 溶液配制 | 第31-32页 |
1.2.1 重组蛋白培养及纯化溶液配制 | 第31-32页 |
1.2.2 抗体滴度评价实验溶液配制 | 第32页 |
1.2.3 细胞培养所需溶液 | 第32页 |
1.3 其他主要材料和动物 | 第32-33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43页 |
2.1 SLe~x-方酸乙酯的制备 | 第34-36页 |
2.2 重组CRM197蛋白的表达 | 第36-37页 |
2.2.1 重组CRM197的诱导表达 | 第36页 |
2.2.2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36页 |
2.2.3 SDS-PAGE电泳 | 第36-37页 |
2.3 SLe~xProSQ与CRM_(197)、HSA、KLH及BSA的共价结合 | 第37-39页 |
2.3.1 CRM197-sLe~x,HSA-sLe~x和BSA-sLe~x载糖率的测定 | 第38页 |
2.3.2 KLH-sLe~x载糖率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 CRM197-sLe~x和KLH-sLe~x免疫小鼠及抗体滴度的检测 | 第39-40页 |
2.4.1 免疫剂量和策略 | 第39-40页 |
2.4.2 总抗体滴度测定 | 第40页 |
2.5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0-42页 |
2.5.1 B16-F10细胞、A549细胞细胞复苏、培养及传代 | 第40-41页 |
2.5.2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 第41-42页 |
2.6 抗血清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试验 | 第42页 |
2.7 疫苗体内肿瘤抑制实验 | 第42-43页 |
2.7.1 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2.7.2 疫苗预防实验效果评价 | 第43页 |
3 结果 | 第43-53页 |
3.1 SLe~x-方酸乙酯的制备 | 第43页 |
3.2 重组CRM197蛋白的表达 | 第43-44页 |
3.3 SLe~xProSQ与CRM197、HSA、KLH及BSA的共价结合的载糖率测定 | 第44-48页 |
3.3.1 CRM19-sLe~x,HSA-sLe~x和BSA-sLe~x载糖率 | 第44-47页 |
3.3.2 KLH-sLe~x的载糖率 | 第47-48页 |
3.4 CRM197-sLe~x和KLH-sLe~x免疫小鼠血清sLe~x抗体滴度 | 第48-50页 |
3.5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51页 |
3.6 抗血清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第51-52页 |
3.7 疫苗体内肿瘤抑制实验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7页 |
4.1 重组蛋白CRM197的表达 | 第53-54页 |
4.2 载糖率的测定 | 第54页 |
4.3 CRM19-sLe~x和KLH-sLe~x免疫小鼠血清sLe~x抗体滴度的检测 | 第54-55页 |
4.4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页 |
4.5 抗血清对肿瘤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 第55-56页 |
4.6 疫苗体内肿瘤抑制实验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唾液酸化Lewis x衍生物(sLe~x-方酸乙酯)对肿瘤的影响 | 第57-79页 |
1 材料 | 第57-59页 |
1.1 试剂 | 第57页 |
1.2 溶液配制 | 第57-58页 |
1.2.1 细胞粘附实验所需溶液 | 第57-58页 |
1.2.2 Western blot实验所需溶液 | 第58页 |
1.3 其他主要材料 | 第58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2 方法 | 第59-64页 |
2.1 SLe~xProSQ的细胞毒性测定 | 第59-60页 |
2.1.1 供试液配制 | 第59页 |
2.1.2 EA.hy926细胞、B16-F10细胞、A549细胞细胞复苏、培养及传代 | 第59页 |
2.1.3 细胞铺板及给药 | 第59-60页 |
2.1.4 MTT法测细胞存活率 | 第60页 |
2.1.5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2.2 SLe~xProSQ抗E-选择素粘附效应测定 | 第60-61页 |
2.3 SLe~xProSQ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 | 第61-64页 |
2.3.1 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2.3.2 SLe~xProSQ对黑色素瘤治疗能力的评价 | 第61页 |
2.3.3 HE染色观察sLe~xProSQ对肿瘤坏死情况和细胞异质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4 CD34免疫组化检测sLe~xProSQ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62页 |
2.3.5 Western blot检测sLe~xProSQ对VEGFR-2表达的影响 | 第62-64页 |
2.3.5.1 组织总蛋白提取 | 第62页 |
2.3.5.2 BCA法检测样品的总蛋白含量 | 第62-63页 |
2.3.5.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质相对含量 | 第63-64页 |
2.3.6 SLe~xProSQ对肿瘤组织IL-6、TNF-α和L-1β含量的影响 | 第64页 |
3 结果 | 第64-74页 |
3.1 SLe~xProSQ的细胞毒性 | 第64-66页 |
3.2 SLe~xProSQ抗E-选择素粘附效应 | 第66-67页 |
3.3 SLe~xProSQ体内抗肿瘤实验研究 | 第67-74页 |
3.3.1 SLe~xProSQ对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 | 第67-68页 |
3.3.2 SLe~xProSQ对肿瘤坏死情况和细胞异型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3.3.3 SLe~xProSQ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4 SLe~xProSQ对VEGFR-2表达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5 SLe~xProSQ对肿瘤组织IL-6、TNF-α和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9页 |
4.1 关于sLe~xProSQ抗E-选择素粘附效应 | 第74页 |
4.2 关于sLe~xProSQ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 关于sLe~xProSQ对VEGFR-2表达的影响 | 第75页 |
4.4 关于sLe~xProSQ对肿瘤组织IL-6、TNF-α和IL-1β含量的影响 | 第75-7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2 创新点 | 第80页 |
3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